流動人口職業(yè)結構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
本文選題:流動人口 切入點:職業(yè)結構 出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05期
【摘要】:職業(yè)結構(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是研究社會變遷、流動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概括了人口在不同職業(yè)中的構成和分布。文章根據(jù)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和制度空間理論,將職業(yè)結構差異解構為人才結構差異、行業(yè)結構差異和體制結構差異三個維度。通過Binary Logistic(二元邏輯回歸)的方法,從制度環(huán)境、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口特征四個因素出發(fā),探討了流動人口職業(yè)結構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以教育水平為代表的文化資本是影響流動人口職業(yè)結構差異的最顯著因素;制度環(huán)境、社會資本在體制結構差異(國有部門/私有部門)方面有重要影響;而人口特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性別特征、年齡特征和結婚與否的作用,性別因素的影響最為廣泛。
[Abstract]:Occupation structure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ocial change, flow and development, it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occup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he system of space theory, the occup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deconstruction as the talent structure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dustry structure difference and system structure. By Binary Logistic (two yuan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cultural capital, starting from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capital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factors,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ccup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occupation structur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system; in the system environment, social capital structure difference (state-owned sector / private sector)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effect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mainly for gender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s of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marriage or not, gender factors are most widely used.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分類號】:C924.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光清;;流動人口的增長態(tài)勢、權利特征與權利救濟[J];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1期
2 馬小紅;新城市規(guī)劃下的北京市遷移流動人口[J];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S1期
3 路遇,,趙鋒;中國流動人口的經(jīng)濟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5年04期
4 彭希哲;有關我國流動人口問題的理論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年01期
5 葉健夫,彭啟鵬,黃春紅,劉建民,鐘作勇;廣東流動人口問題研究[J];統(tǒng)計與預測;2003年03期
6 李建璋;;流動人口別樣的生存方式[J];黃河.黃土.黃種人;2008年01期
7 李文耀;;實現(xiàn)流動人口計生服務管理的“一基三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9年03期
8 黃公元;經(jīng)濟流動人口對我國人口控制的影響[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5期
9 高振民;城市類型與外出流動人口的特征[J];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03期
10 曾艷紅;武漢市與其它大城市流動人口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艷;;廣東省流動人口淺析[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苗瑞鳳;;農(nóng)村進城老年流動人口的城市適應性研究[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蔡蓉;方曉義;;流動人口主觀生存質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陳頤;;流動人口實際生育規(guī)模與人口控制——基于廈門市與全國外出打工人口調查樣本的比較分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永浮;周成虎;魯奇;;北京市流動人口的預測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東新區(qū)流動人口集聚的消極影響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傳勝;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廣東省流動人口空間分布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張耀方;方曉義;熊青;李曉銘;;流動人口歧視意識的影響因素[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鄭利;;西部流動人口健康問題初探[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10 陳少君;戴新民;李順來;紀紅;;流動人口的性觀念與性行為——對武漢市漢正街流動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贛首屆性與生殖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杞紹海;祿豐縣完善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服務措施[N];楚雄日報(漢);2008年
2 通訊員 張美琴 記者 駱戰(zhàn)紅;玉環(huán)——推行流動人口計生雙向協(xié)作管理[N];臺州日報;2008年
3 慕川;同城·同愛[N];徐州日報;2008年
4 席波 崔丙申;鶴壁“溫暖工程”惠及流動人口[N];中國特產(chǎn)報;2008年
5 江蘇省無錫市人口計生委;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機制[N];中國人口報;2008年
6 通訊員 楊立強 特約記者 錢憲庚;有人管事 有錢辦事 有章理事[N];中國人口報;2008年
7 涼州區(qū)人口和計劃生育局 鄭宏元;涼州區(qū)人口計生局多措并舉溫暖返鄉(xiāng)人[N];武威日報;2009年
8 通訊員劉新華;阿克陶縣多措提升城鎮(zhèn)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蘇報;2009年
9 陳楠半;臨夏市城南辦五措并舉服務流動人口[N];民族日報;2009年
10 柴振國;十一團加強流動人口計生管理[N];兵團日報(漢);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維吾爾族流動人口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任振宇;中國流動人口政治參與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3 馬旭;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王承寬;21世紀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5 李旭東;喀斯特高原山區(qū)人口空間結構及其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俞路;20世紀90年代中國遷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間極化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春蘭;大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政治社會學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金小桃;戰(zhàn)略管理視角中的人口發(fā)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9 楊傳林;市場經(jīng)濟進程中的中國人口流動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10 喬曉春;中國人口普查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蕾;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對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2 鄔友;牧區(qū)城鎮(zhèn)流動人口調查與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韓全芳;流動人口行為變異及其機制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路;廣東省流動人口遷移原因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5 方志;兩代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6 王薇;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開大學;2008年
7 徐麗娟;社區(qū)外來流動人口的代際生育意愿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陳文哲;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云娜;基于上海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的流動人口就業(y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韋小麗;福建省流動人口就業(yè)問題的分類分區(qū)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29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172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