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破壞選舉案的法文化反思
本文關(guān)鍵詞:衡陽破壞選舉案的法文化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2013年年底,湖南省衡陽市在進行人大代表選舉時候選人等以金錢賄賂手段進行拉票,涉案的當選的省人大代表人數(shù)有56名,衡陽市人大代表多達518名,另外還有68名大會工作人員曾收受財物,而涉案金額也高達人民幣1.1億余元。該案曝出以后,除少數(shù)負有重要職責的人員定性為玩忽職守罪的刑事犯罪行為外,官方對收受賄賂及行賄者的行為則主要定性為違紀行為。我國憲法、選舉法和刑法都規(guī)定了在選舉中的賄賂行為定義及處置進行了一定的規(guī)定,但卻鮮少有人依以上法律被予以追究,有法而不依,轉(zhuǎn)而援引相關(guān)黨紀政紀,是法律門檻過高、法律的失效還是權(quán)力的越位,不禁引人深思。民主選舉是建立了一定范圍的民主政治基礎(chǔ)的社會的人們從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選擇幾個人或者一個人擔任一定職務(wù)對公共事務(wù)進行管理的一種公認的法定或約定規(guī)則的程序形式。它歷經(jīng)了民主的風尚習俗到制度化再到擴張和完善三個階段,具有民主性、信托性和契約性三個主要特征;民主選舉被法律所認可是法律的價值取向,是一種文明、公開、民主的法文化,也有其特有的法文化特質(zhì)。在民主選舉不斷推崇發(fā)展的今天,衡陽選舉中的追求私利、賄選拉票、集體受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我國法文化的迷失,探究亂象背后的法文化動因是尋求對策的前提,衡陽破壞選舉案是公權(quán)私用巨大誘惑下的極端產(chǎn)物,大而言之,是我國憲法文化扭曲的典型案例,小而言之,是法不責眾僥幸心理在選舉中的集中體現(xiàn)。在我國法文化現(xiàn)狀下,可以說衡陽破壞選舉案是偶然也是必然的。衡陽破壞選舉案的處置雖然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的法文化教訓卻是深刻的,為此我們必須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通過將競選機制納入法治化軌道、探索人民代表專職化路徑、完善責任追究制度等途徑來營造濃厚的選舉制度法文化氛圍;培育文明、民主、公開、透明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選舉法文化理念;加強公民教育,讓公民養(yǎng)成選舉自覺,采用試點推廣的方法推動選舉的發(fā)展,從正反兩方面加強對民主選舉個案的法文化總結(jié)和宣傳。
【關(guān)鍵詞】:衡陽破壞選舉案 賄選 法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21.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3
-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8-10
-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10-11
- 第三節(jié) 研究動態(tài)——文獻綜述11-13
- 第一章 民主選舉的法文化內(nèi)涵13-21
- 第一節(jié) 民主選舉的含義13-16
- 第二節(jié) 民主選舉的發(fā)展歷程16-18
- 第三節(jié) 民主選舉的法文化特質(zhì)18-21
- 第二章 衡陽破壞選舉案法文化迷失的表現(xiàn)21-27
- 第一節(jié) 對私利的追求架空了對公共利益的追求21-22
- 第二節(jié) 賄選拉票取代了選舉過程中的理性思考22-24
- 第三節(jié) 集體受賄綁架了對選舉過程的必然監(jiān)督24-26
- 第四節(jié) 抱團取暖亂象堵塞了正義之聲的傳遞26-27
- 第三章 衡陽破壞選舉案的法文化動因27-34
- 第一節(jié) 公權(quán)私用的巨大誘惑及其可能27-31
- 第二節(jié) 憲法文化扭曲31-32
- 第三節(jié)“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32-34
- 第四章 走出衡陽破壞選舉案怪圈的思考與建議34-44
- 第一節(jié) 營造濃厚的選舉制度法文化氛圍34-39
- 第二節(jié) 努力培育理性的選舉法文化理念39-42
- 第三節(jié) 加強民主選舉實踐42-44
- 結(jié)語44-45
- 參考文獻45-47
- 后記4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永生;對文化反思的反思[J];中國青年論壇;1989年02期
2 韓虎龍;;傳統(tǒng)文化反思的反思[J];理論探索;1990年01期
3 許士密;網(wǎng)絡(luò)時代的文化反思[J];理論探討;2001年05期
4 張宏明;非洲發(fā)展問題的文化反思——兼論文化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J];西亞非洲;2001年05期
5 龍先東;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與中華文化反思[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木紋;;一次由“聽寫”帶來的文化反思[J];工會博覽;2013年09期
7 陳來;;非典引發(fā)的哲學與文化反思[J];群言;2003年08期
8 沈道弘;;傳統(tǒng)文化反思三題[J];唯實;1988年03期
9 周樹盛;紀克勤;;古典儒家的實踐倫理及其現(xiàn)代意義[J];黨政干部學刊;1990年09期
10 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各民族文化轉(zhuǎn)型與文化反思[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傅勇林;;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化反思[A];孔目湖講壇錄[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何西來;為了進取的文化反思[N];學習時報;2001年
2 王泉;文學“漫步”與文化反思[N];長江日報;2005年
3 趙光輝;從茶文化反思茶營銷[N];中華合作時報;2013年
4 吳華敏 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民族意識的律動[N];阿勒泰日報(漢);2010年
5 李樹榕;母愛頌歌中的文化反思[N];光明日報;2003年
6 高德步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盛世情結(jié)”批判:我們需要一種永遠的危機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7 ;現(xiàn)實情懷·人性探索·文化反思[N];文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艷豐;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暨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勇;衡陽破壞選舉案的法文化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艷麗;博客中“流氓”話語的文化反思[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3 王偉珍;新世紀韓國南北題材電影文化反思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4 劉婧婧;多元空間中的文化沖突與文化反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呂雅清;性別角色的文化反思[D];華僑大學;2002年
6 歐陽丹娜;日常“需求”的媒介呈現(xiàn)及其變異[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國鈺;譚元亨與《客家魂》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衡陽破壞選舉案的法文化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17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