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利益表達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關系研究
【學位單位】:南昌航空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D422.6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對象與相關概念辨析
1.2 文獻述評
1.2.1 國外研究綜述
1.2.2 國內研究綜述
1.2.3 研究述評與研究創(chuàng)新點
1.3 研究意義與理論基礎
1.3.1 研究意義
1.3.2 理論基礎
1.4 研究設計
1.4.1 研究思路
1.4.2 內容結構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農民“抗命”現象:引起鄉(xiāng)村社會秩序局部振蕩
2.1 農民“抗命”現象的主要表現形式
2.1.1 農村群體性事件
2.1.2 農民集體上訪
2.1.3 農村強拆及其引發(fā)的嚴重后果
2.2 引起鄉(xiāng)村社會秩序局部振蕩的動因分析
2.2.1 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不順暢
2.2.2 農民群體的“相對剝奪感”
2.3 農民“抗命”現象的性質:沖突
2.3.1“抗命”現象:農民利益表達的特殊方式
2.3.2 沖突對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影響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政治信息輸入:作為要求的農民利益表達
3.1 農民利益表達的分類
3.1.1 直接利益表達與間接利益表達
3.1.2 具體利益表達與抽象利益表達
3.1.3 合理利益表達與不合理利益表達
3.2 農民利益表達的整合
3.3 支持的輸入與轉移
3.3.1 農民利益表達建立在對政府認可基礎上
3.3.2 對基層政府支持的衰減與轉移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輸出:維穩(wěn)邏輯下政府對農民利益訴求的回應
4.1 政府維穩(wěn)邏輯:剛性維穩(wěn)
4.1.1 剛性維穩(wěn)概述
4.1.2“剛性維穩(wěn)”體制的形成
4.2 政府的回應:問題最小化
4.2.1 相關案例
4.2.2 政府維穩(wěn)手段的輸出
4.2.3 政府回應模式的分類
4.3 政府內部分工及其與農民的互動關系
4.3.1 政府層級間的圈層治理結構
4.3.2 中央政府與農民群體的依存關系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反饋環(huán)的危機:政府維穩(wěn)邏輯悖論
5.1 政府維穩(wěn)的反饋結果
5.1.1 維持鄉(xiāng)村社會秩序暫時穩(wěn)定
5.1.2 壓制農民利益表達
5.1.3 削弱法治
5.2 農民利益表達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關系
5.2.1 維權與維穩(wěn)之間的張力未把握好
5.2.2 合理利益表達與不合理利益表達的模糊化處理
5.2.3 制度優(yōu)先與政府優(yōu)先的誤區(qū)
5.3 國家危機:合法性問題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保障農民利益表達: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可持續(xù)穩(wěn)定
6.1 農民利益表達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良性互動的重要性
6.2 優(yōu)化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
6.2.1 區(qū)分信訪制度的功能,法治與群眾工作并用
6.2.2 發(fā)揮司法制度的優(yōu)勢,保證其公正性與權威性
6.2.3 重視利益表達平臺的作用,構建“共商雙贏”的溝通平臺
6.3 改善政府維穩(wěn)思維
6.3.1 變更維穩(wěn)觀念,化“堵”為“疏”
6.3.2 重視人際關系網絡的作用,善用鄉(xiāng)村精英
6.3.3 發(fā)揮新興媒體功能,搭構信息共享互動模式
第七章 結語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訪談大綱
附錄二:訪談對象信息匯總
附錄三:案例匯總表
附錄四:發(fā)表論文與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昭清;;“技術壟斷”理論下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分析和反思[J];電視指南;2017年09期
2 馬未都;;規(guī)則[J];留學生;2017年03期
3 土豆泥;;不隨便開玩笑[J];小雪花(小學生成長指南);2017年04期
4 馬未都;;也說規(guī)則[J];新西部;2017年Z1期
5 本刊評論員;;讓法治護航振興發(fā)展[J];共產黨員;2017年15期
6 李緒龍;論清代社會秩序的維持——以宗族倫理制度為視角[J];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京津冀毗鄰法院開展經常性司法互助[J];法學雜志;1991年06期
8 盛中;社會秩序與安全統(tǒng)計中的幾個問題[J];統(tǒng)計研究;1988年04期
9 馮國忠;秩序與沖突——對改革的社會學思考[J];社會;1988年10期
10 宿景祥;王文國;樊治中;;為了省城的穩(wěn)定和人民的安寧[J];黨的建設;1989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峰;社會秩序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田金娜;組織化視角下“村改居”社區(qū)社會秩序研究[D];云南大學;2017年
3 董偉瑋;秩序視角下的街頭官僚行動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4 沈新坤;鄉(xiāng)村社會秩序整合中的制度性規(guī)范與非制度性規(guī)范[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永剛;韓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秩序轉型演進軌跡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6 曲波;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社會秩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黃芳;社會秩序理論—一種政治思想史的考察[D];浙江大學;2014年
8 任倢;從社會秩序到文化含義: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D];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
9 吳小珍;地方精英與城市政治變遷(1850-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靜文;戴震的社會化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年
2 付云嬌;農民利益表達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關系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8年
3 孫欣霞;哈耶克自生自發(fā)社會秩序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4 吳永;哈耶克自生自發(fā)社會秩序理論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
5 陳麗麗;網絡社會秩序多元化治理結構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劉青青;網絡社會秩序規(guī)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
7 臧瑋;和諧農村社會秩序的倫理學視閾[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丁志猛;當代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解讀——以江西省云山鎮(zhèn)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曉藝;文化禮堂建設對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重構的意義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5年
10 蔣康香;農村社會秩序和諧研究[D];吉首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68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6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