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民主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研究
[Abstract]: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riginates from the reflection on the defect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western political circles. It emphasizes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public interests, citizens' equal 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 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procedural mechanism, etc. To enrich and perfect our country'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ot only belong to the West, but also have different forms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ultative political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long-term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n the platfor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choice,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 accords with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lura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concept, interest, conflict and other fields have brought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This requires us to base ourselves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boldly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stantly improve and develop our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our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We should follow the road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ory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forming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and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measur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6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等文;劉彤;;論中國發(fā)展協商民主的條件和路徑選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鮮開林;曹宇;;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理論研究[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廖繼紅;;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制度建設解析[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侯莎莎;;協商民主視野下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思考[J];求實;2011年06期
5 高冰;;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基礎[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1年16期
6 魏楠;;微博——政治參與和協商民主的新陣地[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趙婷婷;;協商民主與中國政治協商制度之比較:一個初步的理論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1年12期
8 葉立周;趙睿;;協商法治觀初論[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1年05期
9 麥佶妍;;人民政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踐平臺[J];探求;2011年03期
10 王志紅;;協商與共識:中國協商民主理論研究的新成果——讀《中國特色協商民主論》[J];皖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韋幼蘇;;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2 曹景鈞;;協商民主:理論與現實[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協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何包鋼;;協商民主和協商治理:協商民主是解決外嫁女上訪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嗎?[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協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張英;;發(fā)展協商民主 促進武漢城市圈建設[A];行政管理學視閾中縣域經濟與中小企業(yè)健康成長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論壇2009)[C];2009年
5 陳慶云;;方法論視角: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協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黃衛(wèi)平;鄭超;;人民政協發(fā)展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優(yōu)勢[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協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楊明偉;;協商民主與公民社會的關系[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吳興智;;我國公民文化發(fā)展邏輯:協商民主的視角——以溫嶺民主懇談會為個案的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鐘慶祥;;共同的綱領,行動的指南——淺議《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A];新時期統戰(zhàn)理論與實踐研究——新時期統戰(zhàn)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彭正波;;協商民主與城市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基于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實證分析[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重慶市銅梁縣政協副主席 汪德富;完善政治協商制度 推進中國特色協商民主建設[N];人民政協報;2010年
2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政治協商制度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N];人民政協報;2011年
3 龔群;發(fā)展協商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N];學習時報;2011年
4 記者臧志東、田建兵;堅持完善政治協商制度 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N];山西政協報;2011年
5 陳家剛;當代西方協商民主理論[N];學習時報;2004年
6 記者 張玉珍 實習生 梁武安;省委出臺意見推進政治協商制度建設[N];江西日報;2009年
7 張四華;萬年縣推進政治協商制度建設有“良方”[N];光華時報;2010年
8 記者 賴繼紅;市委中心組舉行“推進政治協商制度建設”專題學習會[N];南昌日報;2010年
9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齊衛(wèi)平;政治協商制度的認識深化和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拓展[N];人民政協報;2009年
10 記者 曾糧 凌恭晴;推進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制度建設[N];人民政協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存良;當代中國民主協商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鄭人豪;新農村建設與村民自治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聶鑫;協商民主理論視野中的公共決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張玉;區(qū)域政策執(zhí)行的制度分析與模式建構[D];南開大學;2006年
5 童慶平;當代中國政黨協商民主的制度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馬奔;協商民主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吳興智;公民參與、協商民主與鄉(xiāng)村公共秩序的重構[D];浙江大學;2008年
8 盧瑾;尋求消極保護與積極參與之平衡[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9 唐萌;邁向互動式公眾參與理念[D];吉林大學;2009年
10 劉兆鑫;政策協商初論[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洋;協商民主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2 李妍;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發(fā)展的困境與對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劍聲;論中國特色政治協商制度的堅持與完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曉東;協商民主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關系思考[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5 李成龍;中國社會背景下協商民主穩(wěn)定功能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周江;論協商民主的文化基礎[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7 葉寶寧;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下國家公權力的限制[D];廣州大學;2011年
8 趙淼麗;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協商民主[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猛;協商民主面臨的挑戰(zhàn):涵義、制度與中國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寧博;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207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12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