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斷的改革——1906~1911年俄羅斯“斯托雷平改革”失敗探源及在俄羅斯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地位
本文關鍵詞:被中斷的改革——1906~1911年俄羅斯“斯托雷平改革”失敗探源及在俄羅斯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地位 出處:《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公社 改革 資本主義 土地私有化 公民社會 轉軌
【摘要】:斯托雷平改革是俄羅斯帝國崩潰前最后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它對俄羅斯的現(xiàn)代化進程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和維特伯爵的"工業(yè)化"基礎之上,從1906年8月起斯托雷平進行了近現(xiàn)代俄羅斯力度最大的綜合性改革。俄羅斯歷史上的歷次改革都帶有濃厚的"威權"意志,斯托雷平改革也不例外,政治架構的固化以及公民社會的日益崛起只能將上述成果轉化為新一輪革命的物質積蓄以及精神力量的潛在基礎。若將其放在宏觀歷史的大框架下,它對日后葉利欽-普京對俄羅斯的經濟、政治重構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盡管負面影響同積極效果同樣巨大,這也使得未來俄羅斯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法治國家充滿了不確定性。
[Abstract]:The Stolepin reform was the last all-around reform before the collapse of the Russian empi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Russia, on the basis of Alexander II's reform in 1861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Earl of Witte. Since August 1906, Stolepin has carried out the most powerful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modern Russia. Every reform in Russian history has a strong will of "authoritarianism", and Stolepin reform is no exception.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increasing rise of civil society can only transform the above achievements into the material savings and the pot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new revolution. It also played a subtle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of Russia in the future by Yeltsin-Putin, although the negative effects were as great as the positive ones. This also makes the future Russia true democratic rule of law country full of uncertainty.
【作者單位】: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俄羅斯與蒙古國研究所;
【分類號】:K512.43
【正文快照】: 一、引言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在統(tǒng)治的最后50多年里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即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和1906—1911年的“斯托雷平改革”,這兩次改革都發(fā)生在戰(zhàn)爭后,前一次是“克里木戰(zhàn)爭”,而“斯托雷平改革”是“日俄戰(zhàn)爭”以后沙皇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權的一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放;;論政府投資的法價值取向[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2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3 方小教;西部開發(fā)模式與東部發(fā)展經驗[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郭愛民;從英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歷程看中國入世后農村土地問題的走向[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5 趙旭東;;禮物與商品——以中國鄉(xiāng)村土地集體占有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王康敏;;通過“法盲”的治理[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7 李鳳章;張秀全;;土地所有權立法之反思:透過歷史的映照[J];北方法學;2009年02期
8 孔凡河,馬倩;戰(zhàn)后德日兩國戰(zhàn)爭史觀迥異緣由探究[J];長白學刊;2005年05期
9 袁燦興;;洋務運動與中國社會轉型[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劉云生;中國古代承攬契約論略——兼論明清江南棉布字號產業(yè)之法律調整[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婧娟;;中國憲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陳戈;儲小平;;差序制度結構與中國管理革命——以李寧公司的發(fā)展變革為例[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3 張威;;悖論式制度變遷:經驗主義轉型的可能與局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亦春;許文彬;;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特區(qū)發(fā)展[A];2003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特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王s,
本文編號:14191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41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