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權利正當性的深層分析
本文關鍵詞:公民權利正當性的深層分析 出處:《南京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面對歷史、現實和國內外的人權狀況,發(fā)現不論是憲法上對權利的規(guī)定還是公民內心對自由和權利的渴望,都與實際相去甚遠。尤其是公民在政治經濟上應該享有的選舉權、平等權、收入權、財產權以及最普遍的生存權等,常常被嚴酷的現實所否定。這就促動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對已有的權利理論,從自然性、人性、合理性、普遍性、特殊性、公正性和正當性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證。目的,既是旨在提升廣大公民對權利的本質、內容、作用及其獲得和維護的認識,也是旨在促動國家政權能夠從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等層面為公民爭取更多權利;保護和捍衛(wèi)公民權利;杜絕對公民權利的踐踏。具體內容包括: 一、通過對公民權利的現實及權利概念演變歷史的系統(tǒng)考證,深入闡釋了公民權利的內涵、外延,以及公民權利、個人權利與社會權利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綜合前人對公民權利多元界定的基礎上,多角度地陳述了已有的權利概念和理論。指出,一切合理的社會制度都應該保證廣大公民必需享有自然權利、政治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社會和法律權利等幾種基本權利。二、針對數千年來,權力異化對公民權利的侵害、權力強勢下的權利蛻變、符號化法權對權利的消解作用、權力對法權的支配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官民之間權利的巨大差異等問題,展開全面批判。三、論證了公民權利的正當性以及判斷公民權利正當性的原則和方法問題。主張:超越于政治權力的公民權利至少具有自然性、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性,至上性,開放性、流動性、多元性和自在自為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公民權利的人性化和個性化應是全部人權的最高本質,而且只有踐行它,廣大公民才會真正擁有人權。至于如何判斷公民權利的正當性,至少應遵循四種相互關聯的原則,即個人主義原則、先驗主義原則、本質主義原則和對抗主義原則。至于評判公民權利正當性的途徑和方法,非社會實踐而莫屬。因為只有通過廣大公民的意志與行為,才能真正將自然的、肉體的人和精神的、道德的和法律的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在這個結合點上,充分肯定人的自然權利、社會權利、個人權利、以及一切應該得到尊重的法定權利。四、由于公民權利總是內在地包含著微觀權力的作用,因此要想確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力的正當關系,就需要強化微觀權力,遏止濫用公權,增強斗爭意識,捍衛(wèi)公民的正當權利和權力。五、至于如何捍衛(wèi)和維護公民權利的正當性,這需要遵循如下基本法則,即平等正義法則,自由快樂法則,責任義務法則,以及至真至善法則。在遵循上述法則的基礎上,健全維護公民權利正當性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改變現代社會的權力形式,加強法制建設,樹立法律理念,強化公民的主體人格和權利意識,保護多元文化和少數族群的公民權。六、在肯定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之間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既要認清從個體權利到集體權利,從權利到責任的轉變,以及權利與義務的疏離及統(tǒng)一,也要認清無論何時廣大公民都不能使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無條件地服從于權力。要確識:一切義務和責任行為都需要合乎道德要求、法律文本和權利規(guī)定,而且要與“可持續(xù)公民權”具有統(tǒng)一性。只有如此,廣大公民才能真正做到:解放和主宰自身,不僅擁有自由的公民意識,也會日益拓展和突顯自身的權利與個性。 本文創(chuàng)新點:利用知識考古學和概念分析法闡釋了公民及公民權利的內涵及歷史變化。揭示了政治霸權和權力異化對公民權的侵害。論證公民權利的正當性主要在于公民權利的自在自為性、合人性及其至上性。由于公民權利內在地包含微觀權力,因此通過強化公民權利,可以遏止濫用公權。通過堅持平等正義等基本原則可以維護公民權利的正當性。通過改變現代社會的權力形式和完善維護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可以將可持續(xù)公民權變?yōu)楝F實。
[Abstract]:In the face of history , reality and human rights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it is found that whether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or citizen ' s desire for freedom and right is very far from reality .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 - definition of civil rights ,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ll reasonable social systems should guarantee the rights of citizens to enjoy natural rights ,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ghts , cultural rights , social and legal rights .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justice ,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ronta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democratic politics , change the power form of modern society , strengthe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 establish legal concept , strengthen citizen ' s subjective personality and rights consciousness , protect pluralistic culture and civil rights of minority communities .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whenever a large number of citizens cannot mak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unconditionally subordinate to power , it is to be understood that all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quire ethical requirements , legal texts and rights , and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 sustainable civil rights " . Only in this way ,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izens can truly do : liberate and dominate themselves , not only the freedom of citizens , but also the rights and personalities of their own .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sing knowledge archaeolog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citizen and civil rights . It reveals that political hegemony and the alienation of power on civil rights are infringed upon . The legitimacy of civil rights is mainly due to the self - sufficiency of civil rights and human nature and its primacy .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621.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蓋光,陳湘君;“解放想象力”:創(chuàng)造《聊齋》的“美學向度”[J];蒲松齡研究;2001年01期
2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陳世英;;略談原始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4 曾艷;史軍;;生命倫理與公共健康倫理的沖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5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蔡文君;杜學元;;從羌族民俗文化透視羌族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10 廖建新;;“氏族”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龔武;龔圣理;;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私有制的終結——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產黨九十周年華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3 肖能;;學術權利與行政權力:大學治理的核心范疇——以平衡論為視角[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4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5 李建德;;產業(yè)發(fā)展中的文化變遷——以江西省余江縣中童鎮(zhèn)眼鏡業(yè)為例[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6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10 劉長軍;;財產理論與建構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鄧繼好;程序正義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余曉玲;以農地為依托構建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張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6 沈潔;離婚后扶養(yǎng)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7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體育現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連青;后現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葉宗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小型私營企業(yè)誠信問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靜;大學生大愛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85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38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