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
本文關鍵詞: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人民大學》 2008年
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
許華卿
【摘要】: 從文化學角度看,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潮與20世紀20、30年代風靡全國的“中國化”思潮有著歷史的承接性,“中國化”思潮是中西文化碰撞中,國人不斷文化反思的結(jié)果,是文化自覺的產(chǎn)物。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潮最先是在文化層面成熟繼而推進到政治層面中去的,也就是說,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經(jīng)歷了一個文化層面的探索階段,這又以“新啟蒙運動”為代表,黨的理論工作者在這一運動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他們從文化層面探索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思路。 1937年后,大批參加“新啟蒙運動”的理論工作者奔赴延安,把在文化層面業(yè)已成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火種”帶了過去,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政治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路產(chǎn)生共鳴,文化與政治有機結(jié)合共同推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帷幕從此拉開。自此以后,黨的理論工作者從方法論層面不斷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思路,在此基礎上不斷翻譯、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不斷用馬克思主義整理、改造、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了對中國國情的深入研究,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需要的“三要件”:外源性理論、內(nèi)生性理論和社會現(xiàn)實日益具備。 以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為標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得以成熟并正式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探索與政治探索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為鞏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擴大其影響力,深化其理論性,在毛澤東倡議下,黨的理論工作者積極投身“三民主義”論戰(zhàn),主導并推動了“學術中國化”運動和“民族形式”的大討論,對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有力回擊,確保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科學、順利發(fā)展。得益于這一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路被運用到邊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實踐中去,實現(xiàn)了由認識到實踐的第一次飛躍。在邊區(qū)實踐基礎上又隨即產(chǎn)生了由新實踐到新認識的第二次飛躍,作為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思想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于1940年被毛澤東提出,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這一理論的形成做出了極大貢獻。以這一理論的形成為開端,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進入飛躍階段。 1942年整風運動的開始可以說是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飛躍的正式開始。在運動初期,黨的理論工作者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主體性創(chuàng)作地位受到一定沖擊,經(jīng)過“王實味事件”和知識分子改造運動,黨的理論工作者大都完成了適時性的轉(zhuǎn)變,而后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投入到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飛躍的歷史進程中去,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以宣傳、研究毛澤東為手段在黨內(nèi)外豎立毛澤東的權威,并提出“毛澤東思想”的多種表述,為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概念的確立提供了借鑒,他們對“毛澤東思想”內(nèi)涵的深入理解,對“毛澤東思想”內(nèi)容的科學把握和深入研究都為實現(xiàn)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文章最后一章對理論工作者在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地位做出淺顯分析,力求突出他們地位的變化,找準他們在這一事件中的歷史定位,并對他們的作用從五大方面進行了評析。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23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郭德宏;近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年04期
2 徐松林;;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J];求實;2006年08期
3 袁輝初;;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zhì)[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02期
4 張遠新;;論延安時期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07期
5 封海清;;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覺——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文化走向的轉(zhuǎn)變[J];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6 王浩斌;;抗日戰(zhàn)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郭若平;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學理探源——對“中國社會性質(zhì)問題論戰(zhàn)”有益成果的吸收[J];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04期
8 閻潤魚;比較視野下的新啟蒙運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9 張立慧;;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化”思潮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品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反思[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應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鄧正兵;項英在新四軍工作期間的功過研究綜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方守金,李揚;“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與新時期文學探索的終結(jié)——對20世紀90年代一種小說潮流的審視與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李華興,張元隆;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zhuǎn)型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葉昌友;毛澤東晚年對“三大主義”的認識偏差與“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6 劉國華;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7 葉昌友;毛澤東、劉少奇對資本主義認識的若干比較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8 圣蕾;武計海;;毛澤東晚年社會主義觀探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黃德淵;論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白友濤,柴靜;毛澤東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趙玉潔;;毛澤東的史學修養(yǎng)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俊梅;楊蓓;;關于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李曉勇;;論毛澤東早期對資產(chǎn)階級的認識[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楊桂宏;;關于山西互助合作問題爭論的評析[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侯且岸;;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論析[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馬又清;;以毛澤東統(tǒng)戰(zhàn)理論為指導,做好在新社會階層中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韓震;;論民族精神的歷史性與時代性[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9 陸德生;;論鐵軍精神的形成[A];鐵軍精神研究——新四軍成立70周年紀念文集[C];2007年
10 李坤棟;;中西融合 古今貫通——從吳芳吉的白屋體新詩理論與創(chuàng)作看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途徑[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20世紀中國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2 張曉燕;依法治國條件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呂書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小康社會[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李玉剛;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行為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0年
8 張拴平;張申府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9 張曙;不對稱的社會實驗——論“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關系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唐斌堯;繼承與超越:從新民主主義論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5 邢雁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私營經(jīng)濟政策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朱洪強;鄧小平對外開發(fā)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7 邱東晨;論新黨的崛起和衰落[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8 董昭鵬;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國共合作的基本立場[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9 韓威;1949—1956:中國法制建設的回顧與反思[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10 姜文華;論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孔朝霞;秦永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期探索的歷史進程[J];社會科學家;2007年04期
2 郭德宏;近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年04期
3 李強;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結(jié)構(gòu)變化的新趨勢[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4 孫來斌;“灌輸論”是指導思想理論教育的科學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03期
5 張遠新;;論延安時期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07期
6 許全興;晚年毛澤東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0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海燕;延安知識分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2 陳亞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凌厚鋒;;論毛澤東文化觀與中國文化轉(zhuǎn)型——兼論毛澤東文化觀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J];東南學術;2006年04期
3 江德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綱[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趙明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辨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3年02期
5 郭德宏;近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年04期
6 郭建寧;毛澤東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幾個問題[J];河北學刊;2003年05期
7 張金榮;從歷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5期
8 范洪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分析與深層探索[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黃嶺峻;新啟蒙運動述評[J];近代史研究;1991年05期
10 張光芒;新啟蒙運動與五四啟蒙運動比較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佚名;;延安時期為何只見公仆不見官[J];政府法制;2009年20期
2 馬尚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幾點啟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鄒臘敏;延安時期李維漢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毛澤東;毛澤東延安時期文稿兩篇(一九三八年三月—一九四一年十月)[J];黨的文獻;2002年03期
5 賀永泰,雷小倩;延安時期毛澤東關于人的個性解放和發(fā)展的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7期
6 逄錦科;黨在延安時期執(zhí)政為民的基本經(jīng)驗初探[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7 何艷輝;巴志鵬;;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對外開放思想與實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王鋒;;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讀朱鴻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37—1947》[J];民主與科學;2008年02期
9 祝彥;韓莎;;毛澤東思想在延安時期成熟的歷史分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8年04期
10 王東維;;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經(jīng)驗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9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和軍;;延安時期黨的學習活動對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價值反思[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張希賢;;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第一個偉大工程的歷史經(jīng)驗[A];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黨建研討會論文選編(上冊)[C];2011年
3 張和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A];旗幟 方向 使命——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八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孫欲聲;;論延安時期民主精神的特點[A];延安精神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延安精神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孫欲聲;;論延安時期的民主精神[A];弘揚延安精神振興青海經(jīng)濟——青海省延安精神與當代中國發(fā)展和民族工作實踐理論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選[C];1997年
6 李忠全;;試論延安時期黨建歷史的基本經(jīng)驗與啟示[A];“三個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與未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齊衛(wèi)平;;陳云與延安時期黨的建設[A];閃爍真理光輝的思想寶藏——上海市黨校系統(tǒng)紀念陳云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魏協(xié)武;;延安時期黨領導邊區(qū)金融的成功經(jīng)驗[A];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現(xiàn)代中國[C];2001年
9 高尚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及啟示[A];“三個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與未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祁之泰;;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哲學貢獻[A];延安精神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延安精神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梅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N];各界導報;2010年
2 梁星亮;[N];陜西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楊麗;[N];浙江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王玉梅;[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5 延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 張懷滿;[N];延安日報;2006年
6 延安大學黨委書記 劉建德 延安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楊延虎 延安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高九江;[N];延安日報;2006年
7 曹彥倉;[N];平?jīng)鋈請?2010年
8 記者 郗望;[N];陜西日報;2003年
9 記者 強國峰;[N];延安日報;2007年
10 上海電機學院 何小剛;[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少求;延安時期中共執(zhí)政文化建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國茹;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基層政權建設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3 毛巧暉;涵化與歸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夏;抗戰(zhàn)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5 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6 劉金冬;解放區(qū)前期詩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魏鵬娟;延安時期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實踐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8 孟遠;歌劇《白毛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9 楊琳;回歸歷史的本真[D];蘭州大學;2008年
10 繆柏平;艾思奇哲學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華卿;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張慧霞;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杜維澤;延安時期學生群體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學;2010年
4 劉艦;延安時期電化教育歷史研究與經(jīng)驗啟示[D];延安大學;2011年
5 姜甜甜;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的啟示[D];遼寧大學;2011年
6 李淵;延安時期知識分子改造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1年
7 張鵬飛;延安時期的職業(yè)教育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8 戴建芬;延安時期毛澤東的學習思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9 崔紅德;延安時期黨的人才戰(zhàn)略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延安大學;2012年
10 郭小紅;延安時期我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及其現(xiàn)實啟示[D];延安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40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