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當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擬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對十六至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批判進行初步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批判散見于他們論述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相關著作和對各種錯誤分配思想的摒棄中。在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最先提出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思想萌芽的是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分配思想對于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學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是頗有意義的。然而,由于時代、階級、認識的局限,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未來社會分配的設想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理論上的缺陷甚至錯誤,正由于這些局限性決定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預見性和局限性進行科學分析和改造性繼承,在批判地借鑒其分配思想的基礎上,完成了分配理論由空想到科學的變革,闡發(fā)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 本文前有“緒論”,后有“結語”,中間的“正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分配的思想。著力介紹了馬克思之前有代表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配觀點,并經過科學的分類,從“按需要分配”思想、“平均分配”思想和“按勞分配”思想萌芽這三方面整理出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分配的思想;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障肷鐣髁x者的分配思想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從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配思想忽略生產方式對分配方式的決定作用、混同社會總產品的分配與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只是抽象平等觀念、仍保留資產階級傾向和建立在唯心史觀的理性主義基礎之上這五方面來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對其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通過抽象分析,力圖展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第三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揚棄。主要闡析了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基礎上,揚棄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過程。通過對比分析,展現(xiàn)出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改造性繼承,研究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對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論的影響,論述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這兩部分是本文的理論重點;第四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批判的當代意義。主要結合當下分配不公現(xiàn)狀,揭示本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的深化、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發(fā)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方面的某些啟發(fā)性意義。此部分是本文的落腳點。
【關鍵詞】:馬克思 恩格斯 空想社會主義 分配 局限性 批判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A81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錄7-9
- 緒論9-13
- (一) 選題意義9
- (二) 研究現(xiàn)狀9-11
-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11-13
- 一、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分配的思想13-21
- (一) “按照需要分配”思想13-15
- 1. 莫爾的“各取所需”13-14
- 2. 閔采爾的“按需平分”14
- 3. 康帕內拉的“按需均分”14-15
- (二) “平均分配”思想15-17
- 1. 摩萊里的“禁欲均分”15-16
- 2. 馬布利的“斯巴達式”分配16
- 3. 巴貝夫的“均等分配”16-17
- (三) “按勞分配”萌芽思想17-21
- 1. 圣西門的實業(yè)制度及其“按勞動貢獻分配”思想17-18
- 2. 圣西門主義者的“按能力計報酬,按工效定能力”原則18
- 3. 傅立葉的協(xié)作制度及其“按比例分配”觀點18-19
- 4. 歐文的勞動市場、合作社及其“勞動券”、“各取所需”觀點19-20
- 5. 布雷的公有共享制度及其“按勞取酬”原則20-21
-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21-32
- (一) 忽略生產方式對分配方式的決定作用22-23
- (二) 混同社會總產品的分配與個人消費品的分配23-25
- (三) 崇尚帶有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的抽象平等觀念25-27
- (四) 保留剝削收入與調和階級矛盾的資產階級傾向27-30
- (五) 立足于唯心史觀的理性主義基礎之上30-32
- 三、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揚棄32-41
- (一) 闡明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的一般原理32-34
- (二) 嚴格區(qū)分社會總產品分配和消費品分配34-35
- (三) 承認消費資料分配存在差別的非平均主義觀點35-37
- 1. 馬克思按勞分配是非平均主義觀點35-36
- 2. 馬克思按需分配是非平均主義觀點36-37
- (四) 否定剝削與消滅階級差別的平等分配原則37-38
- 1. 勞動者在生產資料所有權方面的平等關系37-38
- 2. 勞動者在勞動交換方面的平等關系38
- (五) 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現(xiàn)實經濟基礎之上38-41
- 1. 按勞分配思想實現(xiàn)了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39
- 2. 按需分配思想實現(xiàn)了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39-41
- 四、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批判的當代意義41-44
- (一) 明確批判繼承關系,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41-42
- (二) 發(fā)展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助力現(xiàn)代化建設42
- (三) 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42-44
- 結語44-45
- 參考文獻45-49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49-51
- 致謝51-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宋美紅,申崇華;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新發(fā)展——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關于分配問題的論述[J];理論導刊;2003年04期
2 張麗嫻;論知識要素與分配理論的發(fā)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年04期
3 陳建新;分配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成果[J];發(fā)展論壇;2003年05期
4 楊麗艷;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理論的突破和發(fā)展[J];新長征;2003年06期
5 肖力;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發(fā)展——學習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分配問題論述的幾點體會[J];當代思潮;2004年02期
6 楊承訓,張新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來龍去脈[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3期
7 張燕喜;;對馬克思分配理論的幾點再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04期
8 劉旭友;郭蓓;;馬克思分配理論研究述要[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04期
9 經政;分配理論的新發(fā)展[J];求實;1988年04期
10 張盛念;當前理論界對分配理論的一些新看法[J];黨校科研信息;1993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志安;;分配理論的完善與財政調節(jié)[A];中國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1999年
2 張樹民;;西方分配理論綜述:方法論和線索[A];與時俱進 開拓進。ㄏ拢C];2002年
3 郝春和;李翠玲;;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分配理論的發(fā)展[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4 高全成;;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理論的再認識[A];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探析[C];2002年
5 王漢生;;從《資本論》批判的“三位一體”到正義分配理論[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宋桂霞;;基于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7 徐長玉;陳兵建;;基于馬克思分配理論視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研究[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延安經濟社會發(fā)展新思路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趙茂林;任志安;;馬克思與瓊·羅賓遜分配理論范式的比較研究[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說與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9 李杰義;;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原則的理論分析[A];中國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熱點問題探討[C];2003年
10 楊奎;;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分配科學理論的探索及啟示[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申崇華;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新發(fā)展[N];西安日報;2003年
2 趙顯鈞 吳薇;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N];吉林日報;2002年
3 孫鰲;傳統(tǒng)分配理論的陷阱[N];社會科學報;2001年
4 楊艷紅;深化對分配理論的新認識[N];湖北日報;2003年
5 南方日報記者 楊大正 雷雨 實習生 趙沁 柯曉斌 鄭瑩瑩 夏侯命波;“中國的市場在轉變,想法在改進”[N];南方日報;2013年
6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探討如何構建和諧社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胡爽平;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D];武漢大學;2010年
2 索海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與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李明桂;《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分配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蘇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2 程玉輝;馬克思初次分配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3 謝麗;基于馬克思分配理論的青海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青海大學;2011年
4 王雷;科學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5 朱雷;馬克思的分配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華大學;2012年
6 馬驍;馬克思分配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年
7 譚向偉;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8 尹洪煒;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運用與發(fā)展[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邢柳;約翰·貝茨·克拉克的分配理論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2年
10 張華;馬克思主義利益分配理論的核心基礎[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3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