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延安文藝是指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延安興起的以構建與詮釋中共意識形態(tài)為主要職能的文學和藝術。延安文藝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面鮮明旗幟,它所高揚的抗戰(zhàn)思想和它的階級化、集體化、革命化、大眾化特征,使其具有杰出的現(xiàn)實意義和廣泛影響。本文致力于探討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 本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厘清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延安文藝是指1935年10月黨中央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移駐陜北至1948年春黨中央離開陜北這段時間內,以延安為中心,包括陜甘寧邊區(qū)的革命文學藝術,是延安文藝整風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貫徹之后出現(xiàn)的文藝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理論化、抽象化逐漸變?yōu)榫唧w化、生活化的過程。重點梳理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 第二部分,分析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延安文藝產生的理論基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對文藝評論的觀點影響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繼而間接促成了延安文藝的誕生;延安文藝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導致了延安文藝革命化、大眾化、集體化、階級化特征的形成。第二,延安文藝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載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通過學校及組織、報刊、電臺等形式傳播文藝;而延安文藝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益于文藝的政治作用、時代潮流的推動、作家的價值取向等因素。 第三部分,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當代價值。延安文藝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既合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又反映人民要求。當代領導人對延安文藝的思想繼承,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發(fā)展?偨Y延安文藝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經驗,要求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偉大實踐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把握時代主題,結合中國實際;必須辯證把握文藝實踐,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
【關鍵詞】:延安文藝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社會主義文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6;A81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20
- (一)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10-12
- (二) 研究現(xiàn)狀12-17
- 1、關于延安文藝的研究12-15
- 2、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15-17
- 3、關于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的研究17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7-20
- 1、歷史研究法18
- 2、跨學科研究法18
- 3、比較研究法18-19
- 4、定性分析法19-20
- 第一章 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概述20-32
- (一) 延安文藝的興起20-27
- 1、延安文藝的內涵20-22
- 2、延安文藝的形成背景22-25
- 3、延安文藝的創(chuàng)作高潮25-27
- (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概述27-29
-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27
-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外延27-29
- (三) 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梳理29-32
- 1、初創(chuàng)階段:1935年10月至1939年12月29-30
- 2、發(fā)展階段:1940年1月至1948年3月30
- 3、影響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的影響30-32
- 第二章 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32-47
- (一)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延安文藝產生的理論基石32-42
- 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奠定了延安文藝的理論基礎32-40
- 2、延安文藝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必然結果40-42
- (二) 延安文藝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載體42-47
-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延安文藝的傳播形式42-43
- 2、延安文藝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原因分析43-47
- 第三章 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當代價值47-54
- (一) 當代領導人對延安文藝的繼承47-49
- (二) 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當代啟示49-54
-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50-51
- 2、必須把握時代主題,結合中國實際51-52
- 3、必須辯證把握文藝實踐,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52-54
- 結語54-55
- 參考文獻55-59
- 攻讀學位期間成果59-60
- 致謝60-6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唐致珩;淺析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J];日本研究;2003年03期
2 李涵;;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日本因素考察[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張冬玲;;外部觀照:近現(xiàn)代文學對女性的書寫方式[J];理論學刊;2007年02期
4 呂元明;;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兩級發(fā)展[J];日本研究;1985年04期
5 徐靜波;;近現(xiàn)代中日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及其相異性[J];日本學刊;1995年04期
6 孟慶樞;;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日本學論壇;2007年02期
7 張石;;唐代詩僧寒山與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J];日本研究;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王蘭;;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中的跨國戀敘事解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費小平;;《翻譯研究與杰出的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學者資源的閱讀:譯介學研究的文本化途徑》[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社 時世平;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與“強國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陳子善;小刊物 大價值[N];文匯報;2008年
3 余之;暢游于文海墨林間[N];文學報;2012年
4 金谷子;居高聲自遠[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耿銀平;“漢字聽寫”有必要那么刁鉆嗎[N];中國婦女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黎保榮;暴力與啟蒙[D];暨南大學;2009年
2 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彭文娟;論任訪秋的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符麗;“兒童觀”的嬗變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西北大學;2007年
3 謝珂;城市,女性的天然屬地[D];四川大學;2006年
4 莫楠;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延安文藝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66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