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tài)的語法與層級幻相
[Abstract]:Marx explained the fact that the working class encountered ideological illusion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into socialized production relations with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cross-level paradox produced by individual people when they encountered social levels. Marx criticized the optimistic reductionism of solving high-level problems from a low-level perspectiv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terms of hierarchy, ideology is always social and group, as a saying that (logos), ideology has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people, not the opposite. Ideology is mainly a meta-language suspended above personal rationalit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arski's closed semantic paradox echoes this problem in the form of metaphor. Behind Marx's criticism of ideological problems is a holistic reflec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Descartes'"I" to Husserl's "mutual subjectivity", Descartes'"thought" to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of honor format. Individual "man" evolved into "superman" in Nietzsche's place, and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recognized and deconstructed the social speech or production narrative at individual level at the social level, which became a kind of collective consensus.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A81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廣華;;走出黑格爾體系的迷宮——一個另類的解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朱剛;;海德格爾對黑格爾“精神與時間”之關系的解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劉彥順;妙玉新論——對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4 周海燕;;幻美的補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和麗偉;;愛與藝術的苦惱——試分析比較《諸神復活》與《道林·格雷的畫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謝苗苗;;淺談拉康主體理論視野下大學語文課堂改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申玉霞;;鏡像中的自我的誕生與幻滅——用鏡像理論解讀《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查爾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習麗娟;;反思青春——從基拉爾三角欲望理論看庫切《青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馬建美;;迷失與重構——論《鼴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長的自我認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華蓉;;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欲望號街車》中布蘭奇的悲劇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4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東;從“思想之流”到“純粹經(jīng)驗”[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7 張慧子;新媒體時代公民隱私的侵害與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熊宇飛;意識的世界與主體的生成[D];暨南大學;2011年
9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劉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呂惠;秦文君少年小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何承超;論視覺文化語境下的景觀電影[D];湘潭大學;2010年
5 張濤;生活世界與感性世界[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穎君;德育視角下的高校師生關系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陸友平;人性烏托邦世界的理想構建與愛情悲劇的詩意化書寫[D];南昌大學;2010年
8 王晶;師生主體間性視閾下的中學德育課教學過程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丹燕;塑造與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磊;波普爾客觀知識自主性理論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呂曉明;;淺論哲學視域下的民主內(nèi)涵[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彭國華;中華價值觀的世界意義[N];人民日報;2009年
,本文編號:2473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7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