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文明的“兩個進程”、“兩極相聯(lián)”、“雙重使命”——關(guān)于馬克思、恩格斯資本主義與殖民地關(guān)系理論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06 15:47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資本主義與殖民地關(guān)系的理論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文明的兩個進程"理論、"兩極相聯(lián)"理論和"雙重使命"理論。資產(chǎn)階級用先進的工具和野蠻的方式將半野蠻、野蠻民族"納入"資本的"文明"進程,但資產(chǎn)階級也同時在被迫接受東方落后民族的先進的道德文明的洗禮。否則,資產(chǎn)階級同樣也難以繼續(xù)生存下去。這兩個"文明進程"是同時進行的。東方落后國家從那時開始就被迫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之中,一些國家包括中國在一段時期內(nèi)因西方殖民體系的罪惡性而仍然試圖拒斥這個世界體系,但客觀上已經(jīng)不容許了。同樣,西方殖民主義把東方落后國家作為其原料供應(yīng)地和先是商品后是資本輸出的市場,并且越來越依賴于這種市場。在這種"兩極相聯(lián)"狀態(tài)下,殖民主義一方面要摧毀殖民地國家原有的社會經(jīng)濟體系;但為了自身的發(fā)展,又不得不對殖民地國家進行必要的建設(shè)。結(jié)果,在殖民主義履行的"雙重使命"下,殖民地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變得更加畸形。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sm and colon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theory of "two processes of civilization", the theory of "bipolar conn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dual mission". The bourgeoisie uses advanced tools and barbaric methods to bring the semi-savage and savage n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of capital,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rced to accept the baptism of the advanced moral civilization of the backward nations in the East. Otherwise, the bourgeoisie will also find it difficult to survive. These two "civilizational processes" are going on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n, the backward countries of the East have been forced into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system, and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have for some time tried to reject the world system because of the evil nature of the Western colonial system. But objectively it is no longer permissible. Similarly, Western colonialism used the backward countries of the East as its raw material supply and markets for capital exports, first commodities and then capital exports, and increasingly relied on such markets. In this state of "bipolar connection", colonialism, on the one hand, wanted to destroy the original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of colonial countries, but in order to develop itself, it had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countries. As a result, under the dual mandate of colonialism, the social economy of colonial countries became even more deformed.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A81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家馨;關(guān)于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研究[J];世界歷史;1997年02期

2 俞良早;;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東西方國家社會發(fā)展關(guān)系的理論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07期

3 葉險明;;馬克思思想發(fā)展邏輯研究中的一個“問題源”——馬克思關(guān)于英國殖民主義作用的看法及其變化的過程和深層原因[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炎才;中國近代經(jīng)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芻議[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2 陳芳;;清末留日學生與地方督撫間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陸軍士官生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3 郭衛(wèi)東;;釋“北洋”[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4 劉磊;《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張傳文;黃邦漢;;儒家吏治倫理與現(xiàn)代吏治倫理的差異芻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李慧娟;房巖;姜雪;;民國初期“重商輕農(nóng)”思想的危害[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8期

7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權(quán)威喪失的原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孔令芹;;淺析傳教士的“上層路線”與耶儒對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王桂山;殖民主義問題研究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永麗;;李R既恕按蠛有∷怠敝械摹跋執(zhí)盵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王國慶;;試論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本質(zhì)[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lǐng)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3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結(jié)果:國家理論[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郝明工;;世紀文學的中國命名——關(guān)于“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更生;;顏元與洛克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唐克敏;;袁世凱與中國資本主義[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7 趙立彬;;崇洋心理與全盤西化思潮——20世紀上半葉社會變遷的一個側(cè)面[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8 陳振昌;;關(guān)于以“現(xiàn)代化”構(gòu)建世界近現(xiàn)代史學科體系問題[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鄭鎮(zhèn);;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人文思想的嬗變[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gòu)建[C];2004年

10 郭漢民;;論清末兩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關(guān)系[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梁辰;銅元問題研究(1900-1935)[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秀萍;明清茶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娟;日偽統(tǒng)治時期東北稅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jīng)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首婧;黑龍江當代人文精神與價值觀教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郭玲;基于復雜性范式視角的科學發(fā)展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管宏平;常德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學;2010年

6 左珂;黃宗羲政治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焦徽;衡陽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學;2010年

8 陳維根;《中國新報》的憲政思想宣傳[D];湘潭大學;2010年

9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10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趙家祥;;馬克思歷史進步評價尺度理論的歷史考察[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王東;賈向云;;馬克思晚年哲學創(chuàng)新的思想升華——從唯物史觀到世界史觀[J];教學與研究;2011年03期

3 杭聰;;馬克思“雙重使命論”新探[J];理論月刊;2009年02期

4 俞良早;;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西方列強在東方殖民地“雙重使命”的理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4期

5 葉險明;馬克思關(guān)于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及其發(fā)展趨勢的理論初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杭聰;;馬克思“雙重使命論”新探[J];理論月刊;2009年02期

2 杭聰;;馬克思“雙重使命論”再認識[J];唐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前沿關(guān)注[J];人民論壇;2008年20期

4 王晴;張義成;盛景軍;;馬克思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5 張玉華;王艷芳;;淺析馬克思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J];商業(yè)文化(學術(shù)版);2009年09期

6 黃大榮,張志;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7 林被甸;;“雙重使命”與依附論[J];北大史學;1995年00期

8 范明水;;解讀的馬克思關(guān)于殖民主義具有“雙重使命”[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9 蔡文靜;劉偉利;;雙重使命聚一身[J];江淮法治;2013年07期

10 高壽平;馬克思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J];六安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柳建輝;;西部大開發(fā)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雙重使命[A];中國現(xiàn)代化與西部大開發(fā)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鄒漢青 通訊員 楚宗山;肩負起改革實踐者和護航者雙重使命[N];湖北日報;2013年

2 冬韻;“十一五”:深化改革肩負雙重使命[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3 柴俊勇;面對雙重使命 唯一出路改革[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胡欣欣;上海自貿(mào)區(qū)負雙重使命 “不需要走得太慢”[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5 記者李新安;履行雙重使命 提高維護安全穩(wěn)定能力[N];伊犁日報(漢);2011年

6 方云靜邋張靜;履行好培養(yǎng)團干部青年人才雙重使命[N];新疆日報(漢);2007年

7 本報駐南非記者 倪濤;“氣候智能型農(nóng)業(yè)”肩負雙重使命[N];人民日報;2013年

8 許柏林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雙重使命的擔當[N];中國電影報;2011年

9 記者 李德模;錘煉過硬素質(zhì) 履行雙重使命[N];邊防警察報;2013年

10 盧旭升;軍人代表的雙重使命[N];檢察日報;2010年

,

本文編號:24029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029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22f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