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
[Abstract]:Marx's thought of "leapfrogg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oriental social theory. Its formation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ource and a distinc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negation to recognition, affirmation and transcendence. Marx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iental society from the 1950s. However, at that time, his theory did not involve the specific social formation, historical basi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nor did it reveal the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uture oriental society. Instead, the assimilation of capitalist coloniz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future of eastern society. By the mid-1970s, Marx's thought had changed,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leapfrogging" in a letter to the Chronicle of the Motherland in 1877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affirmation of the conditional "leapfrogging" in 1881. To the further affirm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leapfrogging" in the preamble of the Russian edi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f 1882, the thought of "leapfrogging" is becoming clearer, clearer and richer. With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Russia at that time, Marx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of Russian "leapfrogging" and the conditions for realizing the possibility of "leapfrogging" from the height of world history. Because the Russian commune is unique, but it is unified in the world as a whole, it can absorb th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West, and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re at an irreconcilable poi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adictions in Russia are also very sharp, the revolution may break out at any time. If the revolution occurs in Russia, it may promote the Western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realize the complem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so that it can "span" the capitalist stage. Marx's idea of "crossing the Canyon of Kaftin" in his later years not only enriched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perfected h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ackward countries to "span" the capitalist stage.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A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連英;也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東方社會理論及其新發(fā)展[J];玉溪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2 何萍;;馬克思恩格斯東方社會理論再思考[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2年00期
3 何萍;現(xiàn)代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東方社會理論[J];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4 李維意,劉培培,辛欣;東方社會理論——從資本主義化到“跨越論”設想[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年S1期
5 彭俊平;;“熱潮”過后的“冷思”——評《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J];資料通訊;2003年04期
6 張其學;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基本特征及其當代性[J];教學與研究;2004年03期
7 顧乃忠;對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文化學提問[J];學海;2004年01期
8 王聚芹;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深蘊及其當代警示[J];蘭州學刊;2005年01期
9 席成孝;;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意蘊及其意義[J];求索;2006年01期
10 謝忠文;;“東方社會理論”的證偽及意義[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呂國輝;朱浩;;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2 鄭鎮(zhèn);;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人文思想的嬗變[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gòu)建[C];2004年
3 胡萍;;劍橋?qū)⒄匍_“東方社會的歷史動力”討論會[A];時代與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鄭鎮(zhèn);;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人文思想的嬗變[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一卷][C];2011年
5 張凌云;;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片論——兼評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中的否定論[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6 陳勝云;;東方社會理論視野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7 王文兵;;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跨越發(fā)展理論的貢獻[A];毛澤東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彭俊平;《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簡評[N];光明日報;2003年
2 徐軍;歐洲中心論與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N];社會科學報;2001年
3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列部 周思成;恩格斯是怎樣學習波斯語的[N];光明日報;2014年
4 ;特別推薦[N];光明日報;2002年
5 中央編譯局世界所副所長、研究員,,河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季正矩;關于“五種社會形態(tài)說”的若干論爭[N];北京日報;2008年
6 張華金 陳章亮(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賀善侃(東華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宗振(華東理工大學) 陳新漢(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鄧偉志(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經(jīng)濟與社會: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N];社會科學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聚芹;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郭艷文;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齊敏;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論視野[D];黑龍江大學;2013年
4 唐宏強;國家與社會:傳統(tǒng)東方法律的運動機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蔣學杰;論馬克思“跨越”思想的發(fā)展觀意義[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德梅;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價值[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麗娜;馬克思對東方社會特征的研究及其現(xiàn)實思考[D];蘭州大學;2007年
3 朱浩;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再思考[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胡石;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5 樊洲;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6 楊婷婷;論馬克思研究“亞細亞問題”的理論意義及其效應[D];西南大學;2016年
7 金亭;馬克思的“跨越”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6年
8 龐展鵬;和諧社會語境下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再闡釋[D];黑龍江大學;2016年
9 汪瑞;馬克思晚年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年
10 劉利闖;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2750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27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