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看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ideology theory is an innovative theory, which has been obscured by the fog of false consciousness for a long time. We unscramble the text of German ideology again, break the shackles of preconceptions of false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Marx and Engels' ideology theory. Ideology is a reflection of real social life, with a distinct class, belong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superstructure.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河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基金項目“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項目號:S2013y20)的結(jié)項成果
【分類號】:B036;A81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徐彥偉;;否定與中性: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文本考察[J];求索;2009年07期
2 張秀琴;;馬克思與恩格斯意識形態(tài)觀比較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陽國亮;黃艷;楊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湯家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在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黃敏;;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潘德榮;回顧與反思: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詮釋學的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周宏;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葉美芳,牛文君;詮釋學研究中的拓展與泛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文麗;;一場視覺狂歡的夜宴——淺析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的廣告話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8 成云卿;;雙重視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證及其啟示[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孫丹虹,姜哲軍;喧囂世紀的啟明星——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文本意識形態(tài)辨析[J];北方論叢;2001年03期
10 梅景輝;;意識形態(tài)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之維[J];北方論叢;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密珊;;新形勢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領(lǐng)導[A];適應新形勢新任務(wù),進一步提高領(lǐng)導科學發(fā)展能力——中國領(lǐng)導科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單小曦;;“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命題解構(gòu)[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shù)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3 張永剛;;由“意識形態(tài)”問題所展示的文學理論姿態(tài)[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4 董學文;李志宏;;文學是可以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的審美意識形式——兼析所謂“文藝學的第一原理”[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孟凡君;;簡論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孫力;;發(fā)展的困境與文化選擇的關(guān)鍵性[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7 蔡應妹;;社會工作介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謝忠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動力、路徑與模型——一個理論建構(gòu)的嘗試[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王茜;;穿越意識形態(tài)的幻象——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理論淺析[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10 李竹葉;;當代中國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quán)建設(shè)的意義[A];“學術(shù)視域下的2015全國兩會熱點解讀——決策論壇”論文集(下)[C];201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楊郁卉;政治實踐與思想干預[D];南開大學;2010年
4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志輝;網(wǎng)絡(lu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群生;江澤民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曹和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達禹;國家控制與社會自主[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肖應紅;我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蘇丹;消費主義批判[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劉慶豐;改革開放進程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說服力初探[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張慶豹;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邊曉旗;淺析胡錦濤的科學發(fā)展觀[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秀珍;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石新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lǐng)社會思潮的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姚大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演變[J];河北學刊;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吉田憲夫;《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異化論的揚棄和物象化論的奠基[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趙德江;胡海波;;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考察[J];長白學刊;2008年02期
3 袁明琴;;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4 張麗;;透過實踐看自然與歷史——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理論建設(shè);2012年04期
5 雁征;;關(guān)于歷史的起點和人的本質(zhì)的一點理解——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札記[J];青海師專學報;1981年02期
6 張華仲;;《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發(fā)表于何時[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01期
7 宮敬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個人基本關(guān)系的揭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8 宮敬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個人的一般界說[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9 李文;;回到馬克思——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記[J];讀書;1990年03期
10 周彥麗;;需要——社會發(fā)展的動因——《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學習札記[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jīng)典——紀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薛秀軍;;分工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文本語境中的考察[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曾凡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的個體思想及其獨特視角[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jīng)典——紀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6 孫云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Leben概念中譯名評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7 熊進;;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產(chǎn)主義概念——以《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相關(guān)論述的比較來看[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8 馬天俊;;馬克思世界觀的二元性——讀《資本論》[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思孝;;回到馬克思——馬列文論學習札記[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戴勁;;馬克思和胡塞爾論生活世界問題[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縱橫;中日學者對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10年
2 孫達 中央黨校中青一班學員;《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基本原理的當代意義[N];學習時報;2010年
3 北京大學 聶錦芳;唯物史觀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特約記者 藺慶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電子版“第一編輯稿”公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聶錦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nèi)[N];光明日報;2006年
6 本版編輯 魏小萍 聶錦芳 韓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06年
7 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N];光明日報;2007年
8 ;一種新歷史觀的誕生[N];東方早報;2012年
9 李春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在歷史迷霧中探索: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張立波;“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當代闡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鄧伯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孫云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粟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權(quán)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西南大學;2010年
2 王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現(xiàn)實的個人”的出場路徑[D];河南大學;2010年
3 張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倫理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吳曉s,
本文編號:2222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22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