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理解與運用
[Abstract]: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s the premise of the study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Marxist ideology concepts, such as emotional simplification, complex context and exclusive contradic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inking and existence,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should be the basi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ourgeoisi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concept and determin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use of Marxist ideological concepts.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
【基金】:港澳臺合作項目“中外高校德育比較研究”
【分類號】:A8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忠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幾點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2 喬治·馬爾庫什;孫建茵;;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01期
3 侯惠勤;;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沖突”(上)[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侯惠勤;;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沖突”(下)[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勇兵;;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的執(zhí)政哲學[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2 何麗;劉管平;巫叢;;海外對華城市史研究綜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2期
3 邵顯松;;析哈代小說在傳統(tǒng)框架內表現(xiàn)出的超前意識[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鄭明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5 吳學琴;挑戰(zhàn)單向度全球化——馬克思關于全球化進程中的民族化理論評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6 張能為;;論薩特倫理學的評價維度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任冬冬;;基于認識論視角下的以人為本內涵解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施光躍;;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閾下的民生問題考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練慶偉;;中國共產(chǎn)黨“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及蘊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胡美靈;;農(nóng)民自治權探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建鳴;;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革命的歷史敘事[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變與常:關于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歷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李培龍;;試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范耀登;;論特區(qū)政治改革的先行與試驗[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9 葛振國;;“五名”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途徑[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10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曉亮;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高層決策研究(1979-198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代俊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8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9 侯東陽;中國輿情調控機制的漸進與優(yōu)化[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耿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4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斌;哲學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邵邦;健全生產(chǎn)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忠軍;;關于高校輔導員本質的幾點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王玉j;;關于價值本質的幾個問題[J];學術研究;2008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繼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方式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趙勇;;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解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3 王和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J];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5期
4 朱兆中;;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與接受問題研究——兼論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接受[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馬斌;;正確處理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和學術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6 徐長福;;認知先于修辭:馬克思和恩格斯意識形態(tài)觀的核心原則[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3期
7 樊銳;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0年04期
8 亞爾霍;夏伯銘;;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社會學”[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2年07期
9 奧魯杰夫 ,李淼;現(xiàn)代思維與馬克思主義(下)[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4年05期
10 杜娟;;《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解讀[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向義;;馬克思主義與發(fā)展主義的關系探析[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jīng)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大衛(wèi)·麥克萊倫;張雙利;;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今昔[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C];2000年
3 約翰·奧尼爾;牟春;;梅洛-龐蒂對馬克思主義中科學主義的批判[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4 楊衛(wèi)星;;論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之本[A];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顧曉英;;弘揚延安精神 增強“問題意識”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A];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鄒昆輝;;建國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A];陜西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熊啟珍;;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董瑞華;;科學發(fā)展觀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9 梁柱;;毛澤東文化觀的若干問題研究[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年
10 郭占英;黃玉;;鄧小平是把握、運用、推進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光輝楷模[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N];解放軍報;2004年
2 張羽佳 孫偉平;2004-2005年度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建設馬克思主義宗教學[N];人民日報;2010年
4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 華生;超越“不爭論”:重述平等與共富的執(zhí)政理想[N];南方周末;2009年
5 哲學所 徐崇溫;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6 馮姍;系統(tǒng)梳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原理[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馬克思上層建筑理論研究:基于國家議題的論述》課題組 課題負責人 郁建興 課題組其他成員 周俊 徐越倩 肖揚東 何子英 江華;重建馬克思上層建筑理論在當代的解釋力[N];社會科學報;2007年
8 王鳳才;“癥候閱讀法”讀出了怎樣的馬克思?[N];學習時報;2004年
9 張寶庫;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8年
10 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陶軍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 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童賢成;論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整體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3 楊宏偉;馬克思主義工業(yè)化理論與中國特色工業(yè)化道路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張波;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路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歐健;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主義觀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莉;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理論視域[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曹士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9 趙金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基本經(jīng)驗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陳樞卉;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D];蘇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國清;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發(fā)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2 胡智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社會教化有效性的基礎與有效社會教化的實現(xiàn)條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樂濤;馬克思主義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光秋;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實踐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劉寶成;馬克思主義對女性主義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梁世偉;淺議和諧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樊利娟;論馬克思語境下的意識形態(tài)虛假性[D];內蒙古大學;2007年
9 鮑福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評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宿秀平;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86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8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