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個體”和“共同體”概念
本文選題:共同體 + 馬克思哲學; 參考:《哲學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正個體與共同體的概念在馬克思哲學和歷史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格個體"(das persoenliche Individuum)與作為這種個體聯(lián)合的"真正共同體"(wirkliche Gemeinschaft),構(gòu)成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密不可分、互為前提的兩端。馬克思對個體與共同體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認識和重建,集中反
[Abstract]:The concept of positiv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theory. " "(das persoenliche individual" and "wirkliche Gemeinschaft", which is the union of individuals, constitute the two ends of the ideal society that Marx pursued. Marx's understan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
【分類號】:A81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鳳生;;中西繪畫的不同風格對科學傳播的影響——“李約瑟難題”的一種另類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鳴雄;宏觀利益論[D];復旦大學;2003年
2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zhì)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董耀鵬;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shè)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8 王廣彬;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史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9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拴平;張申府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2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3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高常營;渴望家園的回歸——世紀之交人文精神重建問題的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7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8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9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guān)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10 李照修;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艷;吳春旺;;馬克思人本理性哲學理念探微[J];人民論壇;2011年24期
2 陳振航;;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社會性的詮釋與再思考[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3 黃學勝;;論馬克思哲學對啟蒙的揚棄[J];天府新論;2011年05期
4 馬鑫焱;張志強;;馬克思對于社會改革的理論思考及其當代啟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吳惠紅;;馬克思、恩格斯合理發(fā)展思想探析——基于共同體理論視域[J];理論月刊;2011年09期
6 黃秋生;;從實體追問到關(guān)系思維——馬克思思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04期
7 王善平;;消滅哲學何以可能——馬克思哲學的政治哲學特質(zhì)與人類解放使命[J];理論探討;2011年04期
8 張三元;;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哲學的現(xiàn)實前提和核心范疇——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札記之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楊衛(wèi)軍;;馬克思自然概念的多維度解讀[J];攀登;2011年04期
10 劉維春;;文本學視閾內(nèi)馬克思哲學思想形成新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秋鎖;;馬克思的人本歷史觀念之理論性質(zhì)探析[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進田;;馬克思人的自我完成價值思想初探——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價值哲學思想研究[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孫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的本體論革命[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4)[C];2004年
4 張茂澤;;馬克思的人性論體系——兼談它與儒家人性論的異同及其超越[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丁東宇;;試論馬克思的和諧社會思想[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gòu)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6 陳立新;;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存在論寓意[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7 高清海;;馬克思對“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歷史性變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4)[C];2004年
8 周永紅;王宏波;;簡論實踐物質(zhì)觀[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10 孫正聿;;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 胡為雄;科學對待歷史遺產(chǎn)推進哲學理論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9年
2 詹勇;鑄就我們堅強的“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1年
3 俞吾金;人文關(guān)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N];光明日報;2001年
4 ;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shè)工程的重要平臺[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孫麾;學術(shù)界研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N];光明日報;2001年
6 白剛;實現(xiàn)馬克思哲學未來發(fā)展的五大原則[N];社會科學報;2001年
7 ;今天馬克思仍然“在場”[N];光明日報;2002年
8 徐州市工程學院 徐鳳云;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9 姜國峰;深入理解馬克思的信仰觀[N];吉林日報;2008年
10 肖國忠;《資本論》是馬克思哲學的主要著作[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波;馬克思人本心理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關(guān)鋒;論馬克思的實踐理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兵;論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的哲學主題[D];吉林大學;2005年
4 李包庚;馬克思和維特根斯坦哲學革命路向的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王海英;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理論統(tǒng)觀[D];吉林大學;2008年
6 張艷濤;馬克思開辟的哲學道路[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劉偉;馬克思的自由概念[D];南開大學;2009年
8 劉興章;感性存在與感性解放[D];復旦大學;2008年
9 劉金萍;主體形而上學批判與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孫成竹;論馬克思“人的存在的現(xiàn)象學”[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晨哲;論馬克思的需要理論[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文亞;馬克思實踐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的貫徹落實[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金齊;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實質(zhì)[D];蘇州大學;2002年
4 李亞娟;論馬克思實踐自由觀的理論建構(gòu)[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余在海;論《手稿》在馬克思哲學創(chuàng)立過程中的地位[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6 程敬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zhì)”思想的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歡歡;從個體與共同體的關(guān)系視角透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D];吉林大學;2012年
8 韓永剛;馬克思自由觀與薩特自由觀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沖;馬克思理論對近代人道主義的超越[D];吉林大學;2009年
10 李梅;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及啟示[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519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5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