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蘊
本文選題:馬克思 + 自然 ; 參考:《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摘要】:馬克思自然概念的存在論基礎(chǔ)是"對象性的活動"原理,并以此為根據(jù),瓦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抽象的對立關(guān)系,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原初關(guān)系。同時,馬克思把社會歷史的向度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建立了自然和歷史的非思辨統(tǒng)一。馬克思把"人的解放"與"自然界的復(fù)活"統(tǒng)一起來,深入到現(xiàn)代世界的本質(zhì)中而展開了對現(xiàn)代性生產(chǎn)的批判。馬克思基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展開的現(xiàn)代社會批判,既與自然生態(tài)問題上的無批判的實證主義劃清了界限,又與自然生態(tài)問題上的倫理批判主義劃清了界限。
[Abstract]:Marx's existential theory of nature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bject activity", on which the abstract antagonist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disintegrated and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Marx introduced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histo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stablished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istory. Marx unified the emancipation of man with the resurrection of nature and went deep into 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criticized the production of modernity. Marx's critique of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not only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non-critical positivism on natural ecological issues, but also from ethical criticism on natural ecological issues.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A81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F.費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J];哲學譯叢;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梅;;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兼論“自由勞動”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張傳開,余在海;本體論的爭論與實踐范疇的深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余在海;張傳開;;實踐范疇在當代中國的深化和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胡緒明;;論阿多諾對現(xiàn)代性批判的理論維度[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5 王文臣;;論馬克思對黑格爾勞動觀的現(xiàn)代性批判[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6 周丹;;論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之路徑——黑格爾、海德格爾、馬克思的比較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李喟君;;從《提綱》的存在論維度看“解釋”與“改變”之間的張力關(guān)系[J];長白學刊;2006年06期
8 白剛;吳友軍;;“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教條——評德拉-沃爾佩對馬克思辯證法的解釋及困境[J];長白學刊;2010年04期
9 單傳友;;“自我”的存在論根基[J];滁州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羅秋立;;康德的反思判斷力與新生態(tài)境域的開啟——對生態(tài)學責難康德人本主義哲學的一種批判[J];道德與文明;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nèi)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廷國;;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讀馬克思[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3 王國壇;;馬克思哲學勞動主題引論——兼與吳曉明教授對話[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4 戶曉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物質(zhì)生產(chǎn)之規(guī)定性的存在論基礎(chǔ)批判[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5 姜佑福;;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zhì)”看當代中國“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題[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6 胡緒明;;評阿多諾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的基本路向[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7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nèi)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張有奎;;資本邏輯與虛無主義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探析[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楊麗婷;;技術(shù)與虛無主義: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性的生存論審思[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張麗芬;;文化身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學[D];吉林大學;2011年
3 馬新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虛無主義的超越[D];吉林大學;2011年
4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guān)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董震;尋找屬人的希望[D];吉林大學;2011年
6 宋朝普;青年盧卡奇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D];復(fù)旦大學;2011年
7 方錫良;馬克思自然觀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8 邱忠文;勞動、愛欲、自然與藝術(shù)[D];復(fù)旦大學;2011年
9 姜海波;論馬克思對施蒂納歷史觀的批判[D];復(fù)旦大學;2011年
10 劉國勝;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gòu)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衡;主體問題的困境與馬克思的突破[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劉靖華;馬克思的意識概念[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晨晨;論馬克思唯物史觀中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D];復(fù)旦大學;2011年
4 李濤;“符號”帝國中的思想“牛虻”: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讓·鮑德里亞[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5 劉海霞;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的生存論解讀[D];東華大學;2012年
6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7 褚小山;論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生存論轉(zhuǎn)向[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8 葉一萌;真理與藝術(shù)[D];廈門大學;2006年
9 禚麗華;馬克思生存論視域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立杰;現(xiàn)象學直觀及其對文學本體論研究的啟示與意義[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816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8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