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孫熙國路克利;【內(nèi)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成一片”;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有二:即: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物質力量;述,可以把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
? 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
孫熙國 路克利
【內(nèi)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
成一片”;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馬克
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有二:即: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化和通俗化,使理論掌握于
群眾;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
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物質力量。借用中國哲學知“道”、成“道”、行“道”的表
述,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和實現(xiàn)路徑大致概括為:知馬克思主義之“道”、
成馬克思主義之“道”、行馬克思主義之“道”。這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就是“最高限度的馬
克思主義”,也是當代中國的新國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基本前提 實現(xiàn)路徑
作者孫熙國(1965-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871);
路克利(1976-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但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途徑有哪些?對于這些
問題,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業(yè)研究者,都存在一些模糊性認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淺見,以求
教于學界同仁。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有兩個基本前提。
1.“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個基本前提
大眾化一詞首先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的中國文藝界。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
學革命論》一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1928
年,郁達夫等創(chuàng)辦了《大眾文藝》,魯迅于1930年3月在該刊物上發(fā)表了《文藝的大眾化》一文,
主張根據(jù)大眾的水平,寫作通俗作品,以推動文藝的大眾化。經(jīng)過對文藝大眾化的改良,“平民文藝”
演變成“無產(chǎn)文藝”。同年,郭沫若撰寫了《文學革命之回顧》一文,宣傳“無產(chǎn)文藝”,認為:“中
國的社會是發(fā)生無產(chǎn)文藝的絕好的培養(yǎng)基地,無產(chǎn)文藝的生命是不能撲滅的。”
? 本文是陳占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應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項目批準
號:2008JYJ005)。
①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載《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號。
② 《郭沫若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445頁。 ②①
·
41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9年第2期
延安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并論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化問題。1940年1月,毛澤東在陜
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演講,
首次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表述,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
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薄斑@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
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nóng)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
們的文化。”②毛澤東的這一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新民主主義文化大眾
化的較為成熟的認識和理解。雖然在語詞表述上使用的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化,但在根本旨趣
上,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完全一致的。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
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
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
呢?”這里,毛澤東正式提出了“大眾化“概念,并作了生動形象的解釋。雖然毛澤東在這里所說
的大眾化主要是針對文藝工作者的“文藝創(chuàng)造”來說的,但顯然也包含著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宣傳活動中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大眾化問題,蘊涵著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宣傳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
國大眾化的思想。
“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能夠實現(xiàn)馬克思
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和基礎。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在思想上認同,二是要在情感上相通。所謂
認同,即群眾相信馬克思主義、擁護馬克思主義;所謂相通,即群眾喜歡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
義喜聞樂見,對馬克思主義懷有深厚的感情。大眾在思想上不認同、情感上不接納馬克思主義,入
耳不入腦,馬克思主義就不能深入人心,群眾就難以有自覺的革命和建設積極性,理論就難以發(fā)揮
應有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天然的。馬克思主義是在19世紀40年代為指導工人運
動而產(chǎn)生的理論,其使命就是實現(xiàn)以無產(chǎn)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的解放。這就決定了它最貼近廣大人
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和現(xiàn)實生活,最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沒有群眾思想,沒有群眾感情,
沒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極其注重與群眾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正是這一點,才
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無比堅實的群眾基礎。為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貼近群眾,毛澤東提出:
“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diào)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
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编囆∑教岢觯骸芭c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
分離的關系!苯瓭擅裢疽笪覀兊奈幕ㄔO“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
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
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蔽覀凕h歷來都堅持在思想上、
工作中與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實現(xiàn)大眾化的前提和基礎。
2.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的第二個基本前提
只有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才有可能走進大眾的心中,為中國社會的廣大百姓所接受。實現(xiàn)馬① 該文初發(fā)表于1940年2月15日的《中國文化》創(chuàng)刊號。1940年2月20日《解放》雜志刊載此文時,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
② 《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709頁。
③ 《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1頁。
④ 《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⑤ 《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頁。
⑥ 《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頁。 ⑥⑤④③①
·42·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 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二個基本前提。因此,如果要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顯然前者是前提和條件,后者是目的和歸宿。就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
程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更高階段。只有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上,
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大
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要求和目的歸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自己
的東西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
結合;二是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相結合。實現(xiàn)這兩個結合的要義在于把原本外在于我們的馬克思主義
理論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成為我們的內(nèi)在之性,進入到我們的精神系統(tǒng)中,變成我們的血液,
流淌在我們的體內(nèi)。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理論才會真正成為我們的文化和精神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這
一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當代中國的新國學,就是流動在我們體內(nèi)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新血液,而
不是外在于我們的東西。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一經(jīng)傳入中國,就開始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進程。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
人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陳獨秀在《馬克思學說》一
文中指出:“社會生產(chǎn)關系構成社會經(jīng)濟基礎,法律、政治都建筑在這基礎上面。一切制度、文物、
時代精神的構造都跟著經(jīng)濟構造變化而變化!崩畲筢撛凇段业鸟R克思主義觀》中指出:“人類生產(chǎn)
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jīng)濟構造,這是社會的基礎構造。一切社會上政治的、法制的、倫理的、
哲學的,簡單說,凡是精神的構造,都是隨著經(jīng)濟構造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可以稱這些精神的構造
為表面構造。表面構造常視基礎構造為轉移!边@些都是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要實現(xiàn)中
國化,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主張。
毛澤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杰出代表,主張進行系統(tǒng)周密的調(diào)查研究,全面深
刻地分析和認識中國實際。他在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
國化”的重大命題。他說:“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
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
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chǎn)黨員,離開中國特點
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
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952
年出版《毛澤東選集》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表述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兩種表述盡管在文字上略有差異,但基本含義是完全一致的!榜R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思想的提出,
是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20多年艱難探索得出的寶貴結論。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大眾化,必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際相結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植
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離開中國文化的土壤,離開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任何外來文化要
想在中國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下去,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扎根生芽開花
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適合中國社會的實際,適合中國文化的實際。例如,毛澤東在馬克思
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辯證地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華,吸取了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
對中國古代哲學遺產(chǎn)在理論內(nèi)容上進行了改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間成語故事,① 《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卷),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193頁。
② 《李大釗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頁。
③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頁。
④ 出版《毛澤東選集》時,這段話的具體表述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馬克
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lián)系的。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
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lián)的共產(chǎn)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
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
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④③②①
·43·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9年第2期
以及神話、寓言、諺語、俗語等來說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辯證法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的實踐相結合,還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
的實際相結合,都是一項艱苦的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工程。在我黨歷史上,博古、王明等曾經(jīng)“原
封不動”地照搬馬克思主義,沒有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結合,沒有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
自己的東西。這種“原封不動”照搬過來的馬克思主義不但不能成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
質力量,而且還會把我們的事業(yè)引向歧途和災難。
相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解決中國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的問題,研究和概括中國革命和建設經(jīng)驗,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
結合,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也都是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實
際相結合過程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
可見,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創(chuàng)新和
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斷探索馬克思主
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現(xiàn)實道路,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
個前提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有兩條基本路徑。
1.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和現(xiàn)實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于人民群眾,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的第一條路徑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如果變成理論家的專利而與人民群
眾相脫離,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指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
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币虼耍蟊娀邱R克思主義的題中
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和發(fā)展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只有大眾化,才能發(fā)揮其理論指
導意義,才能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為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必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化和通俗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
為群眾所掌握。列寧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Umschlag)。”“最
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边@里說的“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
其實就是能夠為群眾所掌握的馬克思主義。能夠為群眾所掌握的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是“通俗和簡
單明了”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這里標注了一個德文單詞
“Umschlag”有“轉運”、“轉變”,或從前者轉變?yōu)楹笳叩囊馑。“轉變”就不是簡單的復述,而是
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就是說 “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掌握于群眾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
文本的簡單重復,而是需要轉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Umschlag”)。
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僅僅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化和通俗化,因為僅僅是通俗化
和現(xiàn)實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一定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掌握。怎樣才能做到理論為群眾
所掌握呢?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
服人[ad homin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想掌握于群
眾,,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說服力,必須具備對當代中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力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頁。
② 《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7-468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 ③②①
·44·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 的特點,必須具有正確反映中國當下實踐的特點。正確反映當下的實踐,形成與當下實踐相適應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可見,馬克思主義掌握于群眾的實質和關鍵是創(chuàng)
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語言呈現(xiàn)出來。郭建寧教授
在談到哲學的大眾化時,曾呼吁“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學術含量和學術品位,克服低水平
重復”,恐亦緣此而發(fā)。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過程中,李大釗、陳獨秀和瞿秋白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介紹
和發(fā)展,使馬克思主義開始為中國的民眾所知曉并逐漸掌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
發(fā)了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李大釗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
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1919年,他又發(fā)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
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
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的一個典型。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重要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早
在1936年,艾思奇所著的《大眾哲學》出版,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辯證法等方面講述了辯
證唯物論。《大眾哲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日常談話的體裁,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
哲學,把深刻的哲學融化在饒有趣味的故事里,使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從而為大眾所理解和喜
歡!洞蟊娬軐W》在大眾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新中國成立前就印行了32版?梢哉f,《大眾哲學》是
結合大眾所關心的問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個成功范例。
可見,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步驟,但是,這一步驟并不是簡單
地回到馬克思那里去,而是既要回到馬克思,又要走出馬克思。回到馬克思,是為了取得馬克思主
義的真經(jīng),走出馬克思不是“離開”或“修正”馬克思主義,而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從李大釗、陳
獨秀、瞿秋白到艾思奇、李達、毛澤東等,他們在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掌握于中國
人民的同時,也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走進中國人民的
心中,就不可能在中國社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2. 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認識和改
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落腳點,也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認識和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認識和解釋世界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世界。
無論是認識和解釋世界,還是改造世界,其主體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和邏輯必然。
據(jù)《論語·子罕》載,子貢對孔子說:“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在子貢看
來,他的老師孔子的學說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美玉,對于這樣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到柜子里藏起來呢,
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孔子在其“行”的思想的支配下,當然不贊成把自己的學說藏在柜子
中孤芳自賞,于是便心領神會地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痹凇墩撜Z·陽貨》篇中,孔
子又語重心長地對他的弟子們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謂我又不是掛著好看的匏瓜,
怎么能只掛著好看而不吃呢?兩千年前的孔子尚且懂得,要“食”、要“行”、要改造世界,馬克思
主義更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不是“系而不食”的“瓠瓜”,而是指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武器。
用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原封不動”的馬克思主義,更不是教條主義的
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就會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
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卑疡R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① 郭建寧:《從<大眾哲學>談哲學的大眾化》,載《學習時報》2008年5月26日。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 ②①
·45·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yè)文獻、專業(yè)論文、應用寫作文書、高等教育、各類資格考試、外語學習資料、文學作品欣賞、幼兒教育、小學教育、57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_孫熙國等內(nèi)容。
12
下載地址:57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_孫熙國.Doc
【】最新搜索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_孫熙國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題
《6.爬山虎的腳》
美賽訓練第二次報告
國旗下演講 我們共同的責任---勤儉節(jié)約,愛護公物
中國立體車庫行業(yè)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_圖文
軍事擴張對中國的未來沒有好處
奢侈品牌擴張的分銷策略
百度云溫馨提示破解
基于全景與前向視覺的足球機器人定位方法研究_圖文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和兩條實現(xiàn)路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5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