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的遮蔽與祛蔽——現(xiàn)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理論進路評析
本文關鍵詞:歷史事實的遮蔽與祛蔽——現(xiàn)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理論進路評析
更多相關文章: 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事實 虛構(gòu) 唯物史觀
【摘要】:現(xiàn)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泛起與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理論的若干影響密切相關。其邏輯預設包含兩方面:一是視"歷史事實"為純粹語言描述意義上的存在;二是視"虛構(gòu)"、"想象"在歷史研究中無處不在。辨析歷史虛無主義的邏輯預設有助于把握其特征和本質(zhì);有助于弘揚唯物史觀的科學理性,樹立科學的社會歷史觀;有助于抵制理論和現(xiàn)實中歷史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部;
【分類號】:A811
【正文快照】: 一、問題和緣起虛無主義一詞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譯,源自拉丁文nihil(虛無)。德國哲學家F.H.雅各比1799年在《給費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后來尼采把否定歷史傳統(tǒng)和道德原則的現(xiàn)象稱為虛無主義。一般認為,虛無主義濫觴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當時,對于物質(zhì)宇宙的新觀念、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龔書鐸;歷史虛無主義二題[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年05期
2 田居儉;;必須尊重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評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J];求是;2006年03期
3 周建明;;“封建論”:是對概念的誤植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chǎn)物——兼評馮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論》[J];探索與爭鳴;2012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華;;唯物史觀的本質(zhì)特征與史學研究的主體意識[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張海濤;;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再認識[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徐新平;提高新聞史教學的吸引力[J];當代傳播;2004年04期
4 陳嬌華;;論新歷史小說的革命書寫[J];當代文壇;2009年02期
5 王奕紅;權(quán)威、群體與社會化——解讀《飼育》[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3期
6 王京春;;?滦闹械臍v史:一種非科學、非理性的歷史哲學[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年04期
7 吳臣輝;;論滇緬商路的文化傳承性[J];保山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8 程小虎;徐劍;張林波;;荊楚體育文化的特質(zhì)研究[J];湖北財經(jī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6期
9 李彬;;如何認識道德生活的困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鄧京力;中國史研究中的后現(xiàn)代傾向[J];河北學刊;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劍平;;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孫立新;;納粹歷史與德意志民族認同危機[A];2012·學術(shù)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上)[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艷文;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凱;唯物史觀的因果解釋模式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劉雄偉;歷史的客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胡尚元;建國后十七年史學領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8 陳茂華;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王聚芹;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林秀琴;尋根話語:民族文化認同和反思的現(xiàn)代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紅杰;羅素社會歷史觀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張輝;《覺悟》、《建設》和唯物史觀的傳播[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恒梅;馬克思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現(xiàn)實的個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許彬彬;唯物史觀視野下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劉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化進路[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麗;西方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9 李瑞生;郭沫若歷史人物評價述論[D];安徽大學;2011年
10 蔡冬雪;未完成的顛覆[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尊武;恩格斯晚年書信對唯物史觀的堅持和發(fā)展[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2 宋姜生;試論唯物史觀的利益概念[J];東岳論叢;1981年03期
3 李連科;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和唯物史觀[J];哲學研究;1983年09期
4 陳少英;略論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fā)展[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5 劉奔;唯物史觀不是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J];哲學研究;1987年05期
6 江丹林;西方關于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筆記”主要觀點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7 關瑞鳳;謝延征;;試論《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唯物史觀思想[J];學術(shù)交流;1993年03期
8 何懷遠,劉芳,汪維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觀在黨建上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J];求是;2000年19期
9 邵鵬;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全面把握“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2年05期
10 溫習勇;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傳旺;;科學發(fā)展觀對唯物史觀的重大貢獻[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許志功;;“三個代表”是黨的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xiàn)[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3 王芳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觀解讀[A];最珍貴的精神財富——黑龍江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4年
4 雷巧玲;;毛澤東研究歷史的多維視野[A];陜西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nèi)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nèi)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魯品越;;唯物史觀·資本邏輯·金融風暴[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8 張靜如;石國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毛澤東思想[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徐衛(wèi)國;;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探索[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江煥湖;;和諧社會:理想社會的現(xiàn)實形式[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善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唯物史觀的新貢獻[N];解放軍報;2003年
2 ;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地位[N];學習時報;2002年
3 談忐;“三個代表”與唯物史觀新發(fā)展研討會綜述[N];安徽日報;2003年
4 趙蓓;唯物史觀的新發(fā)展[N];湖南日報;2000年
5 余源培;馬克思留給后人的啟示[N];解放日報;2003年
6 陶濟;“以人為本”凸顯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N];浙江日報;2004年
7 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院 謝敏;科學發(fā)展觀是對唯物史觀新貢獻[N];潮州日報;2009年
8 邵燕祥;追索唯物史觀的真義[N];北京日報;2002年
9 孫鋼 李捷;毛澤東唯物史觀的兩篇代表作[N];中國檔案報;2003年
10 梁清強;鄧小平是堅持和運用唯物史觀的典范[N];學習時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予姝;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孫云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D];復旦大學;2009年
3 王聚芹;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熊進;論馬克思的時間概念[D];武漢大學;2010年
5 劉芳;以人為本的共產(chǎn)主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陸云;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清濤;馬克思學說體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黃學勝;青年馬克思對啟蒙的揚棄[D];復旦大學;2010年
9 林海燕;馬克思自由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10 張軍;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語境中的社會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亮;論毛澤東的人民主體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馮魁;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科學發(fā)展觀[D];河南大學;2006年
3 李培鋒;馬克思跨越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新疆大學;2006年
4 王鐵柱;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追問[D];吉林大學;2008年
5 水春娟;馬克思市民社會思想初探[D];河南大學;2009年
6 王柏文;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的貢獻及當代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侯建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大連海事大學;2007年
8 吳繼鋒;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底蘊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高艷瓊;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淺探[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10 謝玲;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45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4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