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點魯迅”
本文關鍵詞:毛澤東:“讀點魯迅”
更多相關文章: 魯迅作品 《新青年》雜志 白話小說 新文化運動時期 新村運動 《魯迅全集》 北京時 海上述林 中央政治局會議 武漢軍區(qū)
【摘要】:正毛澤東讀魯迅作品,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的。他那時是《新青年》雜志的熱心讀者,魯迅最初的一些白話小說和雜文,便發(fā)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時,因為對周作人撰文介紹的日本"新村運動"感興趣,毛澤東還專門跑到八道灣魯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訪,可惜那天魯迅不在家,只見到了周作人。晚年談到此事,還遺憾地說:
【關鍵詞】: 魯迅作品;《新青年》雜志;白話小說;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村運動;《魯迅全集》;北京時;海上述林;中央政治局會議;武漢軍區(qū);
【分類號】:A75
【正文快照】: 毛澤東讀魯迅作品,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的。他那時是《新青年》雜志的熱心讀者,魯迅最初的一些白話小說和雜文,便發(fā)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時,因為對周作人撰文介紹的日本“新村運動”感興趣,毛澤東還專門跑到八道灣魯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智利;一部系統(tǒng)研究魯迅家世的專著──評段國超著《魯迅家世》(修訂版)[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2 歐陽冰;;魯迅緣何成了學生“公敵”?[J];大舞臺;2000年05期
3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新聞愛好者;2001年10期
4 屈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魯迅[J];黨史文匯;2001年04期
5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唯實;2001年11期
6 王士菁;魯迅:永遠具有生命力的形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錢理群;魯迅:遠行以后(1949-2001)[之三][J];文藝爭鳴;2002年03期
8 溫儒敏;如何看待魯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激”[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6期
9 徐龍年;略談魯迅作品中的幾種語言現(xiàn)象[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10 徐書奇;20世紀對魯迅的批駁之一瞥[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甸甸;羅康寧;;文學語言中的“閑話”和“廢話”——以魯迅作品為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黃鍵;;愚人、假面及其詩學意義——魯迅作品中的愚人形象因素[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3 梁啟談;;黑之美——析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個審美傾向[A];東方叢刊(1998年第1輯 總第二十三輯)[C];1998年
4 陳國恩;;經(jīng)典的闡釋與中學魯迅作品教學[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5 嚴家炎;;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王錫榮;;張學良《魯迅先生研究綱領》研究[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7 魏冰;;在技校語文課堂中走近大師——也談魯迅作品教學問題[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年
8 周國偉;;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紀念魯迅誕辰110周年新興木刻運動60周年[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9 吳長華;;從女人到女鬼——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剖析[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10 趙浩鵬;;新課程背景下的魯迅作品閱讀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迅作品教學評優(yōu)活動啟動[N];文學報;2009年
2 李寧 郭兵 胡印斌;是魯迅作品難懂還是我們閱讀能力下降[N];中國改革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宋曉夢;魯迅作品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4 戚_g;魯迅的方向與當代文藝家[N];文藝報;2011年
5 湖南省湘南學院 吳小鷗;不能忽視魯迅作品的語文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甘正氣;魯迅的地位被刻意拔高了嗎?[N];湘潭日報;2011年
7 李世琦;聽魯迅先生談人生[N];河北日報;2013年
8 韓軒;魯迅和他的北京[N];工人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胡鈺;魯迅淡出教材之后[N];華夏時報;2013年
10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 王錫榮;魯迅的“世界人”概念和世界的“人”概念[N];文藝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薄景昕;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歷程[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紅梅;金學鐵與魯迅的雜文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3 蘇克軍;于無地彷徨—魯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海峰;魯迅作品在中學的接受[D];河南大學;2008年
2 李學瓊;初中魯迅作品有效教學策略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孫樂;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增減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方曉璐;魯迅作品的歐化語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5 尹寧;藤井省三“魯迅化”翻譯考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童潔萍;中西思維模式視角下的魯迅作品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鄭敏;高中魯迅作品的趣味性教學初探[D];河南大學;2011年
8 陳彪;魯譯日化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代西敏;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彭榕華;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現(xiàn)狀與思考[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003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0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