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本體論的“客觀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論道》本體論的“客觀性”研究
【摘要】:在現(xiàn)代哲學對本體論的重建工作中,金岳霖創(chuàng)建了邏輯的本體論,重視范疇的"合邏輯性"和"客觀性",這就與其他新儒家重視本體論的"關懷性"取向不同。而評價邏輯的本體論不僅要考察其范疇的"屬人性",更要認識到他反"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從而領會其追求形而上學形式化的努力,并全面理解其對中國哲學"形而上學"范疇研究的貢獻。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形而上學 客觀性 人類中心主義 金岳霖
【基金】:第4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現(xiàn)代中國哲學“形而上學”范疇研究》,資助編號:20100470122
【分類號】:B81-09
【正文快照】: 如果將“形而上學”作為一個單獨的哲學范疇,那么其本身發(fā)展史就是一個充滿爭議和批評、繼承與超越的復雜的理論發(fā)展過程!靶味蠈W”本身的理論范型的多樣性甚至矛盾性使得概括這個范疇本身以及評價其具體理論的意義變得異常困難。但是,作為一個哲學領域,范疇的內容的多樣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素霞;主體超越性與社會發(fā)展[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夏正江;現(xiàn)代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理論之類型學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04期
3 夏正江;論知識的性質與教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2期
4 楊四耕;論教學理解的客觀尺度[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8期
5 李雁冰;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發(fā)展的三種形態(tài)──兼談人本主義教育與科學主義教育的融合[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2期
6 劉文霞;個性的特點、要素及其性質[J];前沿;1997年10期
7 宋廣文;宗教心理功能初探[J];求是學刊;1996年04期
8 文雪;;復雜性:一種教育思維的偏移[J];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13期
9 馬長山;法律的“人本精神”與依法治理[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04期
10 王衛(wèi)華;從“天人合一”和“人類中心主義”看人地關系論的辯證發(fā)展[J];泰安師專學報;2000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霞;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軼芳;交往教學理論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張品澤;人本精神與刑事程序[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4 吳全華;教育現(xiàn)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結構[D];黑龍江大學;2005年
6 陳樞卉;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D];蘇州大學;2006年
7 龐振超;1949~1998中國大學人文學科變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8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艷;人心之序[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吳寧;論社會歷史發(fā)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漢大學;199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亞軍;生活知識觀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冉紅衛(wèi);《三國演義》的人才學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袁彩哲;薄弱學校改造中的問題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萬喜;哲學視野中的企業(yè)文化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立榮;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現(xiàn)代意義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周群;自由—人類活動的終極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解筱杉;中學道德教育中的生命關懷[D];西南大學;2006年
8 王洪霞;論中學地理教學和生活的融合[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敏;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許吉團;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視野下人的全面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德超;;再論“邏輯在先”[J];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2 劉衛(wèi)花;;論蒯因“本體論承諾”及其價值[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國平;;哲思邏輯[A];第三次金岳霖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胡偉希;;論“存在語言”:本然陳述與經(jīng)驗陳述——從金岳霖的《勢至原則》一文說起[A];第三次金岳霖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路;;邏輯與形而上學[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李永樂;;意會認知論——一種新的認知邏輯[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5 諸葛殷同;;中國50~60年代的邏輯爭論[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6 葉錦明;;論對公孫龍的兩種評價[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7 諸葛殷同;;勇敢者的心路——評王方名學術論文選《邏輯探索》[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8 韓彩英;;關于西方哲學-科學之形式邏輯范式的理性批判[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9 李匡武;;略論形式邏輯的發(fā)展[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10 徐國柱;;關于形式邏輯中的幾個問題[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沙青;“意義”的追問與探求[N];光明日報;2006年
2 彭漪漣;邏輯科學需要進行系統(tǒng)反思[N];光明日報;2006年
3 鄧曉芒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黑格爾辯證法為形式邏輯奠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孫利天;一切科學都是應用邏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郭嚶蔚;論辯證思維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07年
2 陳郭華;價值判斷是不可證實的嗎?[D];復旦大學;2006年
3 張?zhí)N;斯特勞森的識別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海鴻;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分析與綜合命題理論述評[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施群麗;真之收縮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仲海霞;克里普克論對同一性陳述的模態(tài)認知[D];北京大學;2008年
4 張存建;杜威邏輯思想述評[D];西南大學;2009年
5 鞏遐;金岳霖思維三律思想述評[D];西南大學;2007年
6 烏云高娃;論塔爾斯基語義真理[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7 秦偉遠;塔爾斯基語義圖式(T)和“去引號”圖式(T)的對比考察[D];西南大學;2007年
8 劉麗萍;張東蓀邏輯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9 陳永花;范式與建構——科學穩(wěn)定性的張力[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李楠;語言之外:論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形而上學[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256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82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