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真者與否定事實
本文關鍵詞:使真者與否定事實
【摘要】:是否存在否定事實這個問題自1914年羅素首先提出后就一直受到哲學家們的關注與討論,在當代,因其與真理論(特別是使真者理論)以及形而上學的關聯(lián)而更受到哲學家們的重視。在使真者理論的語境下,否定事實被看作是為了解釋否定真理而必須承諾的。哲學家們已經(jīng)探尋了幾種拒斥否定事實的策略,最主要的有不相容解決和不相同解決,但這些策略似乎都面臨著通?坍嬒碌氖拐嬲弑厝恢髁x的難題。絕大部分關注此問題的哲學家因此認為存在否定事實,但本文試圖表明問題出在對使真者必然主義的通?坍嬌稀.斁艹馍鲜鐾ǔ?坍嫼,否定事實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復存在。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否定事實 使真者 使真關系 使真者必然主義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2014M551417) 復旦大學“985工程”三期整體推進人文學科研究項目(項目號:2011RWXKY-041)
【分類號】:B812
【正文快照】: 1什么是否定事實1914年3月,羅素應邀在哈佛大學為諾威爾講座作系列講演。在演講中,他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存在否定事實(negative facts)。這個觀點,按羅素的說法,當時幾乎引起了一場騷亂。然而,羅素的立場并沒有為這場騷亂所影響,他在后來([12])所作的“邏輯原子主義講座”中繼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仁富;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與尼采的“透視論”——兼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哲學的主題轉(zhuǎn)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zhuǎn)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張新國;;作為中國當代啟蒙范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劉金;康德哲學的“劃界”思想及其影響[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錢廣華;現(xiàn)代經(jīng)驗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現(xiàn)代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蓋世梅;訴訟證據(jù)概念的語義學淺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賈海菊;理性與理想之間——馮友蘭哲學精神詮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吳娜;;淺析古代、近代、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楊蕾;;構建、消解、解蔽——現(xiàn)代西方哲學對傳統(tǒng)美學的詰難[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孫中原;;中國邏輯元研究的成果[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唐嘉榮;;左腦型教育導致道德危機[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3 劉邦凡;郭春麗;;論維特根斯坦的“可說”與“不可說”[A];2007年現(xiàn)代邏輯與邏輯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譚人中;;初論管理學理論統(tǒng)一的“研究對象”——管理學基礎理論的哲學構建之一[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選編)[C];2013年
5 譚人中;;初論管理學理論統(tǒng)一的“研究對象”——管理學基礎理論的哲學構建之一[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6 戴兆國;;時空哲學視域中的道德哲學[A];安徽省哲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莉敏;俄語內(nèi)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閆薇;馬克思經(jīng)濟學基本命題: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構”、“辯護”和“修正”[D];吉林大學;2011年
7 聶大海;語言指稱的同一性與必然性[D];吉林大學;2011年
8 周玉芝;凱爾森法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楊曉;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696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76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