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與概念圖式融合的意義研究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intentionality and conceptual schema can make the concept cognition change humanism, thus make people's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knowledge of things or phenomena reach th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movement itself.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ntionality and conceptual schem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intentionality and conceptual schema, as well as the fusion of intentionality and conceptual schema.
【作者單位】: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8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波;;語句的真、真的語句、真的理論體系——“truth”的三重含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汪亞文,李未;開放邏輯及其實現(xiàn)技術[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3 馮藝遠;;理解:開始與終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吳煒;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qū)分及其對真理問題的意義[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楊建梓,曾華鋒,楊劍利;對本體論的一種闡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熊偉;圖書館廣義本體論導論——圖書館學研究對象體系的重建[J];圖書與情報;2004年05期
7 白剛;從實踐本體化到本體實踐化[J];東岳論叢;2003年06期
8 方朝暉;從Ontology看中學與西學的不可比性[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鄭祥福;20世紀西方科學哲學發(fā)展回眸與瞻望[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程仲棠;規(guī)范領域中的分析命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黃玉順;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5 金星;論誘惑偵查[D];吉林大學;2004年
6 安道玉;論意識與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7 徐英瑾;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xiàn)象學”之謎[D];復旦大學;2004年
8 李淑靜;If條件句與常規(guī)關系[D];河南大學;2005年
9 徐積平;實用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D];蘇州大學;2005年
10 劉高岑;語言、心智與世界[D];山西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利芳;摹狀詞理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頓新國;亨佩爾定性確證思想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宋建平;形而上學終結了嗎?[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4 榮小雪;非充分決定性論題與波普爾的證偽方法[D];山西大學;2003年
5 馬如俊;西方科學哲學認知轉向的實質及其意義[D];山西大學;2003年
6 郭麗麗;女性主義科學哲學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7 鄒順宏;后現(xiàn)代科學觀——費耶阿本德與拉圖爾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屠軍;述評羅蒂對鏡式哲學的批判和改造[D];湘潭大學;2004年
9 胡華南;通向科學理論真理性的道路——源自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10 周佳;本體論的現(xiàn)代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東;;論“信念之謎”作為一種認知悖論[J];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04期
2 劉小濤;;KH語句的成真條件[J];世界哲學;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潘道江;;實事推理的歸溯和目的性[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zhí)N;斯特勞森的識別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黃楚芬;試析塞爾的言語行為與指稱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白林秋;塞爾與克里普克專名理論比較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3 陳慶芝;言語行為理論及其意義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符佳;克里普克專名指稱理論述評[D];西南大學;2009年
5 盧海;前謂詞經驗與一般性判斷的構造[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沛;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當代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19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41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