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計算進路——從萊布尼茨到圖靈的邏輯發(fā)展
[Abstract]:The modern logic began with Leibniz and split between Boer and Frege, forming the so-called algebraic tradition of logic and the linguistic tradition of logic. Whether it is algebraic tradition or linguistic tradition, it is far from Leibniz's logic program (that is, "a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In the Turing machine theory, Turing's core expounds the concepts of "automata" and "instruction list language", which agree well with Leibniz's conception of "rational calculus" and "universal language". Turing machine theory is closest to Leibniz's logic program, and it also breaks away from algebraic tradition and linguistic tradition, and forms a new "computational logic" tradition (also called "computational tradition"). In essence, "logic as calculation" is a kind of "subject turn", "past logic" is to take human beings as the main body, the object of study is human thinking, natural language and so on. "as the logic of calculation" is to take the computer as the main bod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o study the processing mode of comput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computer.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信息科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分類號】:B81-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鋼;;萊布尼茨與德國的現(xiàn)代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楊關(guān)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兩種面孔——萊布尼茨自然觀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維與科學發(fā)現(xiàn)——以萊布尼茨為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齊敬;;萊布尼茨對笛卡爾唯意志論的批判[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渝生;“萬能大師”萊布尼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2 王渝生;“萬能大師”萊布尼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3 王渝生;“萬能大師”萊布尼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4 王渝生;“萬能大師”萊布尼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5 本版輯文 曉慧;萊布尼茨及其哲學思想[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6 劉鋼;萊布尼茨的思想與中國[N];學習時報;2007年
7 王渝生;“萬能大師”萊布尼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8 李文潮 德國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萊布尼茨檔案中的“中國文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任思蘊;萊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們這個時代[N];文匯報;2013年
10 孫小禮;萊布尼茨挑起的一場爭論[N];學習時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志勇;萊布尼茨的最好世界理論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2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3 吳童立;萊布尼茨論統(tǒng)一性:觀念、實體、現(xiàn)象[D];南開大學;2010年
4 楊靜;論萊布尼茨的科學觀[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俊;萊布尼茨物理學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2 李秀芳;萊布尼茨《中國近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劉一;發(fā)現(xiàn)真理與構(gòu)建真理—萊布尼茨與休謨真理分類的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4 張菁如;萊布尼茨的“通用字符”思想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5 熊思吶;萊布尼茨實體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東升;論萊布尼茨的語言哲學思想[D];蘇州大學;2009年
7 彭華;萊布尼茨對儒學與基督教神學的會通[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勇剛;現(xiàn)代思維方式的發(fā)端—萊布尼茨哲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孫怡;萊布尼茨真理理論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10 王露陽;論萊布尼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3405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34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