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士存在圖研究
[Abstract]:The existential graph was developed by Peirce on the basis of his relational calculus and predicate logic in the early days of modern logic. The schematic system of expressing logical sentences and reasoning is the tool used by Peirce to prove his metaphysics. Its importance was not recognized until the computer-represented graphical reasoning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e first study each part of existential graph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lassical logic, then discuss the response and application of existential graph in many disciplines and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logic. Finally, we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tial graph to Peirce's metaphysics.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圖式邏輯研究)資助(05CZX016)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資助。
【分類號】:B8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家法;;當代形式語義研究新進展——意義研究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的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嚴軼倫;;語篇修辭中語篇使用者的知識運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張曉君;滿海霞;;帶有受限縮并規(guī)則的蘭貝克演算中的照應(yīng)算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4 潘海華;篇章表述理論概說[J];國外語言學;1996年03期
5 姜志軍;張琳;;基于組合式話語表現(xiàn)理論的現(xiàn)代漢語篇章語義形式化[J];電腦知識與技術(shù);2012年13期
6 陳紅琳;;自然語言的形式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鄒崇理;;組合原則[J];邏輯學研究;2008年01期
8 彭家法;當代形式語義學的爭鳴與進展[J];外語學刊;2005年03期
9 彭家法;;當代語義研究熱點和動態(tài)謂詞邏輯的解決方案[J];外語學刊;2012年02期
10 彭路,胡越明;一個基于內(nèi)涵邏輯的智能語義解釋系統(tǒng)[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0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于江生;;語義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彭路;壽楓;胡越明;;英語中及物動詞的形式語義及其實現(xiàn)[A];199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冊)[C];199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馬紅妹;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上下文語境的表示與應(yīng)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2年
2 范莉;兒童和成人語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轄域[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4 劉強;先設(shè)消解機制的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5 嚴軼倫;基于知識解析體系的語篇綜合分析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徐爾清;基于中心語驅(qū)動短語結(jié)構(gòu)文法的句法和語義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培培;保羅·M·丘奇蘭德的神經(jīng)科學哲學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城鎮(zhèn);“Every+名詞”和“每+名詞”的句法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3 王曉亮;周禮全自然語言邏輯思想研究[D];燕山大學;2011年
4 黃愛軍;漢語驢句的篇章表述理論解釋[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唐明志;順應(yīng)OT模式[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羅琳;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詞匯語用學優(yōu)選語境充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薛彩霞;試論話語表現(xiàn)理論與動態(tài)謂詞邏輯[D];河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凡桂;皮爾士“Abduction”譯名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6期
2 張良林;索緒爾與皮爾士符號學觀差異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張良林;評歐美現(xiàn)代符號學源頭中的相似之處[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張良林;論皮爾士與索緒爾符號學觀中的相通之處[J];邢臺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盧德平;皮爾士符號學說再評價[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6 盧德平;論符號的分類問題——皮爾士研究札記之二[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7 鄒鐵軍;科學實驗思維與皮爾士的實效主義[J];學習與探索;2004年02期
8 朱志方;皮爾士的科學哲學──反基礎(chǔ)主義和可誤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年02期
9 孫志明;皮爾士的實用主義思想[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10 張留華;皮爾士與量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瑞娜;;皮爾士符號學的實用主義特征及其后現(xiàn)代趨向[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留華;;第奧多魯、費羅與皮爾士[A];2003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3年
3 張留華;;追尋一位邏輯學偉人[A];第二屆海峽兩岸邏輯教學學術(shù)會議專輯[C];2006年
4 張留華;;論邏輯科學的經(jīng)濟相關(guān)性[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5 王守昌;;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吳福元;;論皮亞杰的形式運算思維[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7 董志鐵;;臺灣邏輯學研究五十年[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8 張學立;;簡論金岳霖對排中律的認識[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9 張良林;;語言中的不明推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袁正校;;大學邏輯應(yīng)當兼顧邏輯理論和邏輯應(yīng)用[A];第二屆海峽兩岸邏輯教學學術(shù)會議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浦東新區(qū)行政學院 張留華;皮爾士:“臭名昭著的實用主義”鼻祖[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撰稿人:田光遠;走出夢游,在敞開性中追求新知[N];社會科學報;2003年
3 記者 黃興華;我大學生攻克國際數(shù)學難題[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4 周昌樂;意識的科學研究途徑[N];光明日報;2004年
5 王陽;對中國敘述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和展望[N];文藝報;2006年
6 吳德勤;哲學在新的經(jīng)濟理論創(chuàng)立中的作用[N];社會科學報;2000年
7 吳彤(清華大學教授);概率統(tǒng)計的帝國主義觀點[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8 曹建海;西蒙“決策”現(xiàn)代管理學[N];中國經(jīng)營報;2003年
9 ;實用主義哲學及其代表人物[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10 中華書局 陳虎;治學方法的困惑[N];社會科學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歡;超越資本邏輯與符號邏輯[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立靜;懷疑:可能、現(xiàn)實與潛在[D];南開大學;2009年
3 楊光;形態(tài)與邏輯[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程悅;建筑語言的困惑與元語言[D];同濟大學;2006年
5 張留華;數(shù)學、指號學與實用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孟慶艷;文化符號與人的創(chuàng)造本性[D];吉林大學;2006年
7 高峰;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的歷史成因及社會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汪秀麗;胡克自由觀探要[D];復(fù)旦大學;2007年
9 王牛;基于動覺智能圖式足球機器人運動控制[D];重慶大學;2008年
10 胡興華;軟件技術(shù)的哲學探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向榮;符號與接受[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居華;皮爾士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及其意義[D];山西大學;2010年
3 劉麗;溯因推理與語用推理[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志強;皮爾士實用主義思想對語用學起源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代祥龍;羅蒂新實用論哲學探析[D];安徽大學;2006年
6 陳君;中國當代藝術(shù)中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演繹[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星銘;胡適方法論的哲學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8 毛眺源;語用推理之邏輯整合模式化探討[D];湖南大學;2008年
9 程子硯;從符號學視角論譯文意境對原文意境的辯證再現(xiàn)[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陸菁;符號學原理在海報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2322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32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