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邏輯的現(xiàn)代化及其問題
本文選題:中國邏輯史 + 邏輯現(xiàn)代化 ;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摘要】:歷史地看,當代中國邏輯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首先發(fā)端于1978年提出的“邏輯為四化服務”與“邏輯現(xiàn)代化”等口號。如果說后一口號更多地是在強調(diào)邏輯教學與研究自身的現(xiàn)代化,那么前者注重的則是邏輯與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的關系。在20余年的時間里,當代中國邏輯自身的現(xiàn)代化已取得積極進展,但由于邏輯學界對邏輯之工具價值的偏愛與對“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性”等概念的片面理解,邏輯為現(xiàn)代化服務遭遇了嚴峻困難。為此,必須高度重視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通過深入反思現(xiàn)代邏輯在規(guī)范性、合理性等基本問題的所見與所蔽,為推進邏輯現(xiàn)代化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參與現(xiàn)代性的構建與批判掃除理論障礙。
[Abstract]:Historicall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ogic and moderniz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slogans of "Logic serves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logical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in 1978. If the latter slogan emphasizes the modernization of log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self,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c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more than 20 years, the modern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ogic itself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modernization", "modernity" and so on, due to the preference of logic circles for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logic,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etc. Logic has encountered severe difficulties in serving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logic, and through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modern logic, such as standardization and rationa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of modernity to remove theoretical obstacle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基金】: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分類號】:B8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家國;傳統(tǒng)邏輯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和現(xiàn)代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晉榮東;論現(xiàn)代邏輯的規(guī)范性及其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蔡曙山;學科交叉視野中的現(xiàn)代邏輯[J];科學中國人;2003年11期
4 諸葛殷同;“吸收論”的兩種歸宿——中國高校文科邏輯教學走向何處[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8期
5 倪蔭林;論邏輯的社會—德性功能——全面認識邏輯的價值功能[J];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02期
6 張家龍;邁向21世紀的邏輯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04期
7 程仲棠;邏輯要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接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04期
8 張建軍,張斌峰;從“邏先生”看“德先生”與“賽先生”——關于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的對話[J];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05期
9 王雨田;關于邏輯和邏輯現(xiàn)代化的幾個問題——評唯演繹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08期
10 陳波;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學的發(fā)展[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習勝;;論邏輯學研究的前沿問題與發(fā)展取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2 武吉慶;;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xiàn)觀探析[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3 臧宏;;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兩個“轉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栗洪偉,李世杰;中國實證哲學近現(xiàn)代意義濾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5期
5 董志鐵;命運多舛 生機依然——傳統(tǒng)邏輯1在中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褚宏啟;論教育的遲發(fā)展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7 董英東;;認知邏輯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向[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張學立;甘進;;貴州邏輯研究三十年[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9 王路;;論“邏輯課程的現(xiàn)代化”——紀念王憲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10 施振宏;論文分類宜用《學科分類與代碼》不宜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J];編輯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德蜀;;我國安全科學學科建設的新思考[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臧宏;;論現(xiàn)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與核心[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傅殿英;;關于邏輯教學與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zhì)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陳波;;從《哲學邏輯手冊》(第二版)看當代邏輯的發(fā)展趨勢[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陳紅兵;陳玉海;;“盧德意象”正名的社會意蘊闡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霍子文;郭義軍;;新時期里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設性道路——運動訓練文化[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8 馮文滔;陳良華;;會計研究方法論的中觀視角——基于一般系統(tǒng)論的方法論概念模型構建[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9 張傳新;;法律邏輯研究的三個緯度[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周尚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方位[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5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世頡;網(wǎng)絡管理視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資源集成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劉新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黨的領導制度與執(zhí)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8 仲崇東;經(jīng)濟全球化與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9 李日;章士釗新聞理論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邱國盛;20世紀北京、上海發(fā)展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莊鳳;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智慧基本問題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蔣浩;嚴復思想與近代中國哲學轉型[D];湘潭大學;2001年
5 張皓;中國近代邏輯科學的發(fā)展及影響[D];河南大學;2002年
6 馮元勇;智能搜索器的概念庫設計及其文檔評價策略[D];中南大學;2002年
7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楊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結構分化與政治穩(wěn)態(tài)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孫洪清;知識觀的轉變與教育理念的建構[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鵬;體驗與表達[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林作銓;常識問題常識推理的邏輯基礎[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7年06期
2 郁慕鏞;關于我國邏輯教學的若干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3 桂起權;;什么是次協(xié)調(diào)邏輯[J];邏輯與語言學習;1988年04期
4 桂起權;次協(xié)調(diào)邏輯——辯證邏輯形式化的階梯[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6期
5 王路;論我國的邏輯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郁振華;克服客觀主義——波蘭尼的個體知識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01期
7 郁振華;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08期
8 吳允曾;關于形式化的幾個問題[J];哲學研究;1986年12期
9 李小五;什么是邏輯?[J];哲學研究;1997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培育;評《中國邏輯史》(先秦)[J];哲學研究;1989年02期
2 周文英;讀《中國邏輯史》(先秦)[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05期
3 周云之;;《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的編選工作正加緊進行 先秦部分基本完成[J];哲學動態(tài);1981年12期
4 曄楓;張一;;用正確方法恰當把握對象——讀孫中原著《中國邏輯史》(先秦)[J];晉陽學刊;1989年04期
5 叢銘;第七次中國邏輯史討論會主要論點概述[J];哲學動態(tài);1992年10期
6 楊葉;;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中國邏輯史新著——評介《中國邏輯史》(先秦)[J];思維與智慧;1988年05期
7 ;邏輯界又將推出新的學術專著[J];思維與智慧;1988年06期
8 簡言;形式邏輯和中國邏輯史學術討論會概述[J];哲學動態(tài);1995年03期
9 崔清田;中國邏輯史研究會討論先秦時期各家的邏輯思想[J];哲學研究;1982年01期
10 ;崔清田教授[J];社會科學家;199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陳家琪;;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宗教與信仰問題(發(fā)言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邢穎;管巍;;全聚德商業(yè)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A];商業(yè)文化精品文庫[C];2001年
4 詹艾斌;;新寫實小說的現(xiàn)代性書寫二題[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任映紅;;自我形塑:古村落農(nóng)民的現(xiàn)代性嬗變[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jīng)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高連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反思:論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韓震;;全球化、現(xiàn)代消費和人的認同[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韓震;;本質(zhì)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現(xiàn)代性”:一份雜志與它的“城市”[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10 張謙;;孔子孝道理論的現(xiàn)代性——孔子孝道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與價值[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衛(wèi);沒有靈魂的現(xiàn)代性[N];美術報;2006年
2 趙嗣胤;回到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高鑫 吳秋雅;現(xiàn)代性的訴求與文化價值的重建[N];中國文化報;2003年
4 李進書;誰將成為現(xiàn)代性的主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本報評論員 吳銘;GNH:現(xiàn)代性道路的多種可能性[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6 日昌;破碎的籠穴與“流動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唐文明;現(xiàn)代性征服中國:換位透視的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8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資源[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張汝倫;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共謀關系[N];文匯報;2002年
10 執(zhí)筆人 張旅平;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韓冷;現(xiàn)代性內(nèi)涵的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馬長山;現(xiàn)代性與私法文化精神[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蔣煒;現(xiàn)代性的社會控制圖式轉換[D];吉林大學;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雪松;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D];黑龍江大學;2005年
7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杜偉;體育課程制度的現(xiàn)代性審視[D];蘇州大學;2009年
9 楊學民;現(xiàn)代性與臺灣《現(xiàn)代文學》雜志小說[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鐘麗茜;回憶與存在[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利民;質(zhì)疑新文學“不證自明”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2 于惠;伍爾夫女性主義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D];蘇州大學;2006年
3 劉倩;民族主義: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廈門大學;2006年
4 金及云;現(xiàn)代性及魯迅個體生存觀念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戴偉平;詩歌翻譯與現(xiàn)代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全峰梅;模糊的拱門——建筑性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4年
7 拜云潔;日本平面設計審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D];河南大學;2005年
8 葉曉波;中國工筆畫繪畫語言的現(xiàn)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9 黎明;出場與退場[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錦丹;現(xiàn)代性的焦慮、想象與顛覆——論先鋒小說及其深層悖論[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576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05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