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福地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5 02:40
本文關鍵詞:北福地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北福地二期文化是距今7000年左右分布在河北平原以釜與支腳為主要陶器組合的考古學文化。然而學術界目前對該文化的認識還相對模糊,尤其在該文化的文化屬性、相對年代等問題上分歧依然較大。給予其準確的定位,無論是對其本身的研究,還是對于黃河下游的重要考古學文化后岡一期文化及燕山南北的趙寶溝文化形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在對北福地二期文化遺存陶器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其進行分期并與北辛文化的類型學比對,確定前者的文化屬性及二者的相對年代和文化關系,并對其源流問題作出推測。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北福地二期文化典型遺址內(nèi)涵的介紹及分析。主要通過對典型遺址的分析及遺存組合和特征的把握,給此類遺存一個明確的內(nèi)涵界定。 第二部分:對以北福地二文化進行分期。在對北福地二期文化遺存的內(nèi)涵界定之后,找出典型遺存的層位關系,以層位關系為依托,對該遺存所出土的陶器進行排序,確定典型陶器的演變與組合,然后根據(jù)陶器的演變與組合關系,結(jié)合層位,對北福地二期文化進行分期。 第三部分:將北福地二期文化與北辛文化進行對比,,確定二者的相對年代關系,進而論證它們的文化關系。 第四部分:討論北福地二期文化的源與流的問題,并將此類遺存還原到整個中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fā)展的序列中去。
【關鍵詞】:北福地二期文化 分期 北辛文化 源流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876.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3
- 0.1 北福地二期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簡史9-10
- 0.2 國內(nèi)對北福地二期文化的認識及研究現(xiàn)狀10-12
- 0.3 研究目的12
- 0.4 創(chuàng)新之處12-13
- 1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內(nèi)涵界定13-18
- 1.1 典型遺址分析13-16
- 1.1.1 北福地遺址13-14
- 1.1.2 鎮(zhèn)江營遺址14-15
- 1.1.3 正定南楊莊遺址15-16
- 1.1.4 永年石北口遺址16
- 1.2 遺存組合與特征16-18
- 2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分期18-34
- 2.1 典型遺址的層位關系18-29
- 2.1.1 北福地遺址18-20
- 2.1.2 房山鎮(zhèn)江營遺址20-25
- 2.1.3 正定南楊莊遺址25-27
- 2.1.4 永年石北口遺址27-29
- 2.2 典型器物的組合與演變29-31
- 2.3 分期31-34
- 3 與北辛文化的對比34-44
- 3.1 北辛文化的內(nèi)涵與分期34-37
- 3.2 北福地二期文化與北辛文化的相對年代37-41
- 3.3 北福地二期文化與北辛文化的關系41-44
- 4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源與流44-49
- 4.1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來源44-46
- 4.2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流向46-49
- 結(jié)束語49-53
- 參考文獻53-57
- 致謝57-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冰白,劉敏哲;《大汶口續(xù)集》中北辛文化的分期問題[J];華夏考古;2002年03期
2 胡金華;;河北省中南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與成因的探索[J];華夏考古;2007年02期
3 羅運兵;范佳平;;華北平原圜底釜系遺存淺析[J];華夏考古;2008年03期
4 ;江蘇新海連市錦屏山地區(qū)考古調(diào)查和試掘簡報[J];考古;1960年03期
5 鄭紹宗;;有關河北長城區(qū)域原始文化類型的討論[J];考古;1962年12期
6 ;磁縣界段營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4年06期
7 蔣寶庚;;濟南西郊發(fā)現(xiàn)古文化遺址[J];考古;1981年01期
8 ;山東煙臺市白石村遺址調(diào)查簡報[J];考古;1981年02期
9 嚴文明;;中國古代的陶支腳[J];考古;1982年06期
10 欒豐實;;試論仰韶時代東方與中原的關系[J];考古;1996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霍東峰;環(huán)渤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53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85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