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
本文關鍵詞:北魏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
更多相關文章: 造像 題記 供養(yǎng)人姓氏 供養(yǎng)人服飾 民族認同
【摘要】: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在十六國、北朝時期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北魏王朝建立之后,除太武帝曾經滅佛之外,其他統(tǒng)治者均大力崇佛,并且由官方出資開窟建寺。在這種政策影響下,致使佛教在其境內大行其是,佛寺與僧人數(shù)量已經分別達到“四十千寺”、“二百多萬眾”。與此同時,民間的造像活動也迅猛發(fā)展,佛教造像的捐贈者供養(yǎng)人,其在出資捐贈造像時,通過雕刻供養(yǎng)人形象、撰寫題記、雕刻各種形式的造像來表達自己的祈愿。這些造像與題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養(yǎng)人的認同狀況,故本文收集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及金石碑銘,從造像中供養(yǎng)人姓氏、服飾、造像題記入手,探究其中的民族認同。在收集到的造像中筆者發(fā)現(xiàn)官方石窟造像與民間造像存在一定程度的異同,故將其分開進行論述。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為例,通過分析造像中供養(yǎng)人姓氏、服飾及題記,來探討官方佛教造像中所反映的民族認同狀況。官方造像中供養(yǎng)人的服飾、姓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發(fā)生較明顯的變化,孝文帝改革前,官方造像中供養(yǎng)人無論是胡姓供養(yǎng)人還是漢姓供養(yǎng)人,都著胡服;但孝文帝改革后,即使仍有胡姓供養(yǎng)人,其均著漢服。供養(yǎng)人的姓氏與服飾隨關鍵時間點出現(xiàn)的變化,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對胡、漢上層人士的民族認同產生影響。第二部分,主要探討非官方造像中所反映的民族認同狀況。以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qū)為例,同時也旁及北魏境內地址不詳?shù)脑煜。民間造像供養(yǎng)人在姓氏與服飾的變化,與官方造像存在一定差異,民間造像不論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均存在胡服供養(yǎng)人與漢服供養(yǎng)人造像。民間造像與官方造像供養(yǎng)人姓氏、服飾類型及變化的差異,則反映了胡、漢下層民眾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認同。第三部分,在前兩部分的基礎上,主要探討北魏境內佛教造像中民族認同的時間和空問特點。在官方石窟造像中,供養(yǎng)人姓氏、服飾的變化與孝文帝改革密切相關。在非官方造像中,雖然各地區(qū)造像存在自身的特點,但是總體上保持致,并未因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發(fā)生巨大轉變。
【關鍵詞】:造像 題記 供養(yǎng)人姓氏 供養(yǎng)人服飾 民族認同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79.3;K239.2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緒論8-16
- 一、選題意義8-9
- 二、國內外有關該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9-15
- 三、研究思路、方法、困境及創(chuàng)新之處15-16
- 第一章 官方造像中的民族認同16-42
- 第一節(jié) 云岡石窟造像中的民族認同16-29
- 一、云岡石窟的供養(yǎng)人造像16-22
- 二、造像中服飾、姓氏與民族認同22-29
- 第二節(jié) 龍門石窟造像中的民族認同29-42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29-37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37-42
- 第二章 非官方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42-84
- 第一節(jié) 河北地區(qū)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42-47
- 第二節(jié) 河南地區(qū)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47-51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47-49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49-51
- 第三節(jié) 山東地區(qū)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51-55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51-54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54-55
- 第四節(jié) 山西地區(qū)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55-58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55-58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58
- 第五節(jié) 陜西地區(qū)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58-72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59-70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70-72
- 第六節(jié) 北魏地址不詳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認同72-84
- 一、造像中的服飾與民族認同73-82
- 二、造像中的姓氏與民族認同82-84
- 第三章 造像中民族認同的時空特點84-90
- 第一節(jié) 造像中民族認同的時間特點84-86
- 一、官方石窟造像中民族認同時間特點84-85
- 二、非官方造像中民族認同時間特點85-86
- 第二節(jié) 造像中民族認同的空間特點86-90
- 一、官方石窟造像中民族認同的空間特點86-87
- 二、非官方石窟造像中民族認同的空間特點87-90
- 結語90-92
- 參考文獻92-100
- 致謝100-102
- 攻讀學位期間研究成果10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衣麗都;;邯鄲成安縣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釋迦三尊像[J];敦煌研究;2012年03期
2 石松日奈子;牛源;;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供養(yǎng)人像——佛教美術史研究的新視點[J];中原文物;2009年05期
3 盧秀文;;敦煌莫高窟早期三窟供養(yǎng)人服飾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8年04期
4 王景荃;;孔惠超造像及其年代考[J];中原文物;2007年06期
5 劉鳳君;;青州地區(qū)北朝晚期石佛像與“青州風格”[J];考古學報;2002年01期
6 宿白;;云岡石窟分期試論[J];考古學報;1978年01期
7 劉慧達;;北魏石窟中的“三佛”[J];考古學報;1958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段銳超;北朝民族認同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2 張志明;北魏時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認同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 宋莉;北魏至隋代關中地區(qū)造像碑的樣式與年代考證[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4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飾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常凱華;陜北佛教石窟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肖曉;關中北朝道教造像碑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張方;關中北朝造像碑圖像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413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84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