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倉院御冠飾玉與唐代冕冠飾玉對比考析
本文關鍵詞:正倉院御冠飾玉與唐代冕冠飾玉對比考析
【摘要】:7~9世紀,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在中日工藝美術交流中處于模仿中國的階段。本文從正倉院珍藏的天平勝寶四年東大寺大佛開眼會上的御冠飾玉入手,對日本當時的禮冠飾玉和唐代冕冠飾玉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二者的異同,并對其成因略作探討。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關鍵詞】: 正倉院 御冠 冕冠 飾玉
【分類號】:K866.8
【正文快照】: 一在日本正倉院實物中,珍藏了一批天平勝寶四年(752)東大寺大佛開眼會上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的御冠飾玉。據(jù)《續(xù)日本紀》記載:“是日,行幸東大寺。天皇親率文武百官,設齋大會。其儀,一同元日。五位已上者,著禮服。六位已下者,當色。請僧一萬。既而雅樂寮及諸寺種種音樂,并咸來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倩男;方麗娜;;論中華服飾從“合禮”向“合理”演變——以辛亥革命為界限[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 陳靜潔;劉瑞璞;;清末民初馬褂標本連裁肩袖線偏斜的紙樣技術[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3 楚曉娟;;唐代女性面部化妝特點[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謝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飾的變化研究[J];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5 趙丙海;;論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禮制功能[J];成才之路;2010年18期
6 周婷婷;;美的歷程:旗袍雅韻與滄桑變遷[J];滄桑;2010年02期
7 李兵;;論唐代婦女服飾的開放性[J];滄桑;2011年04期
8 吳學欽;;從民國時期旗袍的演變看女性意識的變化[J];滄桑;2011年05期
9 張安鳳;;鬢發(fā)生華 藝之巔峰——解讀唐代女性發(fā)式與發(fā)飾[J];大家;2011年05期
10 甘應進;劉運娟;陳東生;;客家服飾圖案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謝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飾的變化研究[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C];2007年
2 王熹;;明代服飾研究簡述[A];明史研究(第十一輯)[C];2010年
3 梁科;;淺析入關前后滿族服飾的審美變遷[A];多維視野下的清宮史研究——第十屆清宮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張燕;《周禮》所見王室起居職官專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鄭春穎;高句麗遺存所見服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韓澄;北京傳統(tǒng)首飾技藝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葉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7 趙萍;春秋戰(zhàn)國賞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羅yN波;漢唐時期禮儀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溫潤;二十世紀中國絲綢紋樣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王淵;補服形制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鄒文兵;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盤長紋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彭勃;從“月份牌”廣告看民國女性服飾審美意象的構建[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簡瑞;民國時期滬、寧、漢服裝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之分析與比較[D];江南大學;2010年
7 李麗;彝族黑—涼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8 陳靜潔;清末漢族古典華服結構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9 國文;從旗袍的演變及設計特色看服飾民族化與國際化[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范盈;唐代襦裙裝的研究及其設計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包銘新,賈璽增;論冕冠衣以“績麻三十升”之考辨[J];裝飾;2005年11期
2 王英f,
本文編號:8152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81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