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興縣牛家川石板壁畫的考古學觀察
本文關鍵詞:山西興縣牛家川石板壁畫的考古學觀察
【摘要】:山西興縣牛家川石板壁畫是山西省藝術博物館2005年6月從呂梁市興縣圪達上鄉(xiāng)牛家川村征集的,2008年移交山西博物院。牛家川石板壁畫共有六幅,內容分別是夫婦并坐圖一幅,出行圖兩幅,備宴圖、侍宴圖和獻宴圖各一幅。畫面內容為墓主人居家生活與出行等場景,展現(xiàn)出墓主人生前曾擁有或來世所期待的生活情景。雖為脫離原墓地的零散征集品,然而壁畫顏色線條保存仍好,人物組群內涵比較豐富,體現(xiàn)了一定的時代和區(qū)域文化特色,并具有較強的生活化內容及繪畫藝術感染力。通過查閱山西及相鄰地區(qū)古代墓葬壁畫的考古資料和相關歷史文獻,本文運用考古學的常規(guī)方法,對這組石板壁畫進行了初步觀察、分析和解讀。重點從壁畫題材、人物服飾、發(fā)髻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壁畫中的器物特征與組合等方面,試圖探討壁畫的時代及墓主人的族屬,以及壁畫所反映的區(qū)域文化相關信息。我們認為本組壁畫為元代同一墓葬單元的遺存,壁畫中的主人應為生活在山西西北部漢化程度較高的蒙古貴族或六品以下之官吏。中國元代墓葬壁畫較為罕見,因此牛家川石板壁畫的發(fā)現(xiàn)顯得彌足珍貴,為中國藝術史研究和元代繪畫技術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為元代器物學類型和功能判斷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證據(jù);其生動的人物動態(tài)場景與瞬間定格的生活內容,成為探索元代北方文化史的珍貴藏品。
【關鍵詞】:石板壁畫 考古學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879.41
【目錄】: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第一章 牛家川石板壁畫的發(fā)現(xiàn)10-12
- 第二章 牛家川石板壁畫的研究方法12-13
- 第三章 牛家川石板壁畫內容詳述13-17
- 第四章 牛家川石板壁畫的考古學觀察與分析17-36
- 4.1 壁畫題材17-23
- 4.2 壁畫人物服飾和發(fā)式23-29
- 4.3 壁畫中的器物特征與組合29-32
- 4.4 壁畫藝術技法32-34
- 4.5 壁畫中的其他相關問題34-36
- 第五章 牛家川石板壁畫的考古學文化內涵36-44
- 5.1 壁畫年代36
- 5.2 壁畫主人族屬36-38
- 5.3 壁畫反映的文化特征38-44
- 結語44-45
- 參考文獻45-49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謝50-51
- 個人簡況51-52
- 承諾書52-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全民;考古學文化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張愛冰;考古學對象與分類的重新考察[J];東南文化;1990年05期
3 原媛;;淺談《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與程序》[J];商;2014年02期
4 鐘禮強,吳綿吉;《中國東南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評述[J];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5 陳淳;談談考古學的科學性[J];文物世界;2000年04期
6 李潤權;陳星燦;;美國考古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0年04期
7 高蒙河,陳淳;考古學次生堆積的研究與探索[J];華夏考古;2001年02期
8 陳淳;談考古學的學術定位[J];文物世界;2001年06期
9 董學清;揭開八千年前先民生活之謎[J];走向世界;2001年06期
10 安志敏;考古學的定位和有關問題[J];東南文化;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建設;;于建設在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七輯)[C];2006年
2 楊虎;;關于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楊杰;;晉陜冀北部及內蒙古中南部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朱延平;;遼西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A];內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5 俞偉超;;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與新世紀展望[A];中國文物學會通訊2001、2002年合訂本[C];2001年
6 鄭君雷;;文化人類學的族群認同與考古學文化的族屬研究——漢末魏晉河套陰山地區(qū)北方民族遺存族屬研究的個案思路[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7 于建設;;于建設在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2年
8 陳存洗;;閩族文化的考古學觀察[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二卷][C];2011年
9 李東紅;;中國邊疆考古學的學術取向:民族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10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時代與考古學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考古學文化分區(qū)必須注意當時人的認識[N];中國文物報;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學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王昌燧 張愛冰;考古學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N];中國文物報;2004年
4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陳淳;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變遷與思考[N];中國文物報;2005年
5 周曉陸 曾智泉 盧f ;藝術考古學:相關理論探討[N];中國文物報;2006年
6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陳勝前;考古學文化與考古學中的文化[N];中國文物報;2008年
7 何駑;精神世界考古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考古所 袁靖;論考古學方法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9 ;不能把細石器作為中石器的同義語[N];中國文物報;2000年
10 曹兵武;美國考古學中的民族學傳統(tǒng)[N];中國文物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霍東峰;環(huán)渤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趙賓福;中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陳葦;甘青地區(qū)與西南山地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及互動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4 靳松安;河洛與海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鄭州大學;2005年
5 陳春會;考古學與先秦宗教思想論綱[D];西北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735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73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