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博物館大氣環(huán)境與文物病害的理化關聯
本文關鍵詞:遺址博物館大氣環(huán)境與文物病害的理化關聯
更多相關文章: 遺址博物館 文物 微環(huán)境 顆粒物 大氣腐蝕
【摘要】:遺址博物館建立于古文化遺址上之上,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歷史沿革的重要留存,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本論文系統表征北方開放性遺址博物館(兵馬俑)、封閉式遺址博物館(漢陽陵)的大氣環(huán)境理化特征,及南方長江流域遺址博物館的大氣環(huán)境共性特點,評價我國遺址博物館的文物保存大氣環(huán)境現狀。并基于觀測數據設計文物反應艙環(huán)境模擬實驗,建立物理環(huán)境、污染物暴露劑量與文物腐蝕的定量關聯。本研究初步獲得主要結果如下:(1)以秦俑館為開放式遺址博物館的典型代表,其一號坑內部分陶俑的病害面積平均占整個陶俑面積的29.1%,前五方第一排陶俑發(fā)生附著物病害的幾率要大于其他區(qū)。室內、外空氣交換率介于1.1~3.7h-1之間。2013年夏、冬兩季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1號坑內溫、濕度隨著室外變化,而季節(jié)間的變化高達23.4℃和19.0%,微環(huán)境的波動劇烈。2013年夏季PM2.5質量濃度I/O比值的平均值為1.07,冬季PM2.5質量濃度I/O比值的平均值為1.05,NH4+與SO42-、NO3-均呈現顯著的相關性。(2)以漢陽陵地下博物館為封閉式遺址博物館的典型代表,其遺址區(qū)文物病害種類為泥土附著物、微生物損害、文物返堿,彩繪脫落、裂縫、陶胎剝落等,與文物發(fā)掘和文物保存環(huán)境均有關系。2013-2014年度冬夏兩季對漢陽陵地下博物館玻璃護圍內(遺址區(qū))、外(游客通道)的大氣環(huán)境分析結果顯示:玻璃圍護內存在溫、濕度的季節(jié)性波動;遺址區(qū)PM2.5質量濃度的夏季均值為18.4±4.6μg/m3,冬季均值為28.0±18.9μg/m3,遺址區(qū)與游客通道的I/O比值為0.62±0.23。僅在室外重度灰霾污染后,遺址區(qū)濃度高于游客通道。遺址區(qū)內氣溶膠偏酸性,冬季酸性強于夏季。PM2.5各化學組成中有機物所占比例最高(42%-51%),二次無機離子(SO42-與NO3-、NH4+之和)夏季占PM2.5的37%,冬季占23%。遺址區(qū)內的文物依然面臨微環(huán)境波動、氣溶膠酸性和水溶性組分的物理與化學風化威脅。(3)我國南方5家遺址博物館的空氣質量調研結果顯示,微環(huán)境波動,尤其是季節(jié)性波動普遍存在,最大的溫度和濕度季節(jié)波動分別為25.7℃、40.0%。室內PM2.5質量濃度夏季的變化范圍是33.9-79.6μg/m3,冬季的變化范圍是52.8 to113.0μg/m3,有機物是PM2.5中最主要的組成(夏季占39.3%-53.9%,冬季占22.1%-27.8%)。我國南方遺址博物館的大氣環(huán)境中,季節(jié)內和季節(jié)間的溫濕度波動、氣態(tài)和顆粒態(tài)污染物的滲入是遺址博物館必須要關注的普遍問題。(4)文物反應艙模擬實驗的結果顯示,文物在含SO2的空氣中暴露,會在文其表面生成硫化物。與氧化劑或其它大氣污染物共存的情況下,大氣環(huán)境中的SO2轉化為硫酸鹽的比例增加,對文物產生化學腐蝕的威脅更大。
【關鍵詞】:遺址博物館 文物 微環(huán)境 顆粒物 大氣腐蝕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8-28;X51
【目錄】:
- 致謝4-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緒論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遺址博物館12-13
- 1.1.2 文物受損的環(huán)境因素13
- 1.2 國內外文物保存環(huán)境研究現狀13-17
- 1.3 選題依據和意義17
- 1.4 主要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17-18
- 1.5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18-19
- 1.6 完成的工作量19-22
- 第二章 文物病害調查與環(huán)境監(jiān)測分析方法22-34
- 2.1 文物病害定量統計22-23
- 2.2 在線監(jiān)測23-25
- 2.2.1 微氣候條件23
- 2.2.2 氣態(tài)污染物采集方法23-24
- 2.2.3 氣溶膠在線監(jiān)測24-25
- 2.3 離線采樣25-27
- 2.3.1 PM2.5 離線采樣25-26
- 2.3.2 生物氣溶膠樣品采集與培養(yǎng)26-27
- 2.4 PM2.5 濾膜樣品分析方法27-34
- 2.4.1 氣溶膠樣品的分析方法27-29
- 2.4.2 文物反應艙模擬實驗樣品分析方法29-31
- 2.4.3 質量保證與控制31-34
- 第三章 開放式遺址博物館文物病害與大氣環(huán)境特點34-46
- 3.1 秦俑館一號坑病害調查34-36
- 3.2 秦俑館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布點36-37
- 3.3 秦俑館一號坑室內外通風交換37-39
- 3.4 秦俑一號坑大氣環(huán)境結果統計與分析39-44
- 3.5 本章小結44-46
- 第四章 封閉式遺址博物館文物病害與大氣環(huán)境特點46-64
- 4.1 漢陽陵地下博物館文物病害調查46-50
- 4.2 漢陽陵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布點50
- 4.3 漢陽陵室內外通風交換50-51
- 4.4 漢陽陵地下博物館的大氣環(huán)境結果統計與分析51-62
- 4.5 本章小結62-64
- 第五章 我國遺址博物館大氣環(huán)境共性特征64-80
- 5.1 我國北方遺址博物館的大氣環(huán)境共性特征64-67
- 5.1.1 北方遺址博物館大氣微環(huán)境特征64-65
- 5.1.2 北方遺址博物館氣態(tài)污染物濃度特征65
- 5.1.3 北方遺址博物館顆粒態(tài)污染特征65-67
- 5.2 我國南方遺址博物館的大氣環(huán)境共性特征67-78
- 5.2.1 南方遺址博物館監(jiān)測布點67-70
- 5.2.2 南方遺址博物館微環(huán)境共性特征70-72
- 5.2.3 南方遺址博物館氣態(tài)污染物特征72-75
- 5.2.4 南方遺址博物館顆粒態(tài)污染物特征75-78
- 5.3 本章小結78-80
- 第六章 封閉式典型遺址博物館環(huán)境加速老化試驗80-92
- 6.1 研究方法80-84
- 6.1.1 暴露-腐蝕定量關系80-81
- 6.1.2 微環(huán)境模擬試驗81-82
- 6.1.3 實驗艙體系設計82-84
- 6.2 封閉式遺址博物環(huán)境條件模擬84-88
- 6.3 封閉式遺址博物加速老化試驗結果88-92
- 第七章 結論及展望92-96
- 7.1 結論92-94
- 7.2 存在的問題及展望94-96
- 參考文獻96-102
- 作者簡介102-104
- 發(fā)表文章及參加學術活動10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俊剛;閆增峰;劉克成;馬濤;徐江濤;徐新新;;漢陽陵地下遺址博物館室內空氣環(huán)境解析[J];建筑與文化;2014年03期
2 劉克成;;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J];建筑與文化;2012年11期
3 李瑩瑩;曹軍驥;李庫;;示蹤氣體濃度衰減法定量評價漢陽陵地下遺址廳的空氣滲漏[J];中國粉體技術;2010年01期
4 楊雅媚;曹軍驥;李庫;沈振興;胡塔峰;張婷;;漢陽陵地下博物館土壤、大氣及風化殼的理化特征[J];中國粉體技術;2009年02期
5 沈振興;霍宗權;韓月梅;曹軍驥;趙景聯;張婷;;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西安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組分的化學特征[J];高原氣象;2009年01期
6 胡塔峰;曹軍驥;李旭祥;董俊剛;沈振興;Shun-Cheng Lee;Judith C.Chow;John G.Watson;容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室內含硫顆粒物的SEM-EDX研究[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05期
7 李麗珍;沈振興;杜娜;張婷;曹軍驥;李旭祥;朱崇書;;霾和正常天氣下西安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離子特征[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05期
8 Shuncheng Lee;Judith C.Chow;Kinfai Ho;;COMPOSITION OF INDOOR AEROSOLS AT EMPEROR QIN'S TERRA-COTTA MUSEUM, XI'AN, CHINA, DURING SUMMER, 2004[J];China Particu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articles;2005年03期
9 肖莉,薛凱,李華,姚慧,劉茵,劉瑜,王湘煥;地下遺址博物館建筑消防問題研究——陜西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設計[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5年02期
10 黃繼忠,張俊芳;粉塵對云岡石窟石雕影響的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719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71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