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鋼、西平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冶鐵遺址群的鋼鐵生產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河南舞鋼、西平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冶鐵遺址群的鋼鐵生產體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南舞鋼、西平地區(qū)冶鐵遺址群的田野調查和采集遺物的實驗室分析,證明戰(zhàn)國秦漢時期該地區(q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以生鐵冶煉為基礎的鋼鐵生產體系。此外,本文對該遺址群的煉爐構造、鼓風方式,以及冶煉過程使用的礦石、助燃劑和燃料等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分析,并在整個時代背景下討論了生鐵冶煉工業(yè)體系對于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
【作者單位】: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關鍵詞】: 舞鋼 西平冶鐵遺址群 生鐵冶煉 冶金考古
【分類號】:K878
【正文快照】: 一、概述 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是生鐵冶煉技術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F有考古資料表明,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塊煉滲碳鋼) 制品出現于公元前14世紀的甘肅省臨潭縣陳旗磨溝墓地[1]。其后,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塊煉鐵技術體系不同,中國在中原地區(qū)發(fā)明了獨具特色的生鐵冶煉技術。如在山西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建立;毛瑞林;王輝;陳洪海;謝焱;錢耀鵬;;甘肅臨潭磨溝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鐵器與中國冶鐵技術起源[J];文物;2012年08期
2 宋國定;姜文萍;;河南泌陽縣下河灣冶鐵遺址調查報告[J];華夏考古;2009年04期
3 程有為;;內黃三楊莊水災遺址與西漢黃河水患[J];中州學刊;2008年04期
4 劉海旺 ,趙志文;河南魯山望城崗漢代冶鐵遺址一號爐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2年01期
5 ;河南省西平縣酒店冶鐵遺址試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8年04期
6 ;河南省五縣古代鐵礦冶遺址調查[J];華夏考古;1992年01期
7 李京華;;南陽北關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發(fā)掘報告[J];華夏考古;1991年01期
8 王尚義;;隋以前黃土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對黃河下游河道及湖泊的影響[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9 趙青云;李京華;韓汝玢;丘亮輝;柯俊;;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鑄遺址再探討[J];考古學報;1985年02期
10 劉云彩;用物料平衡法研究古代冶金遺址[J];中原文物;198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符奎;;秦漢閭里戶數初探[J];中國農史;2016年01期
2 秦臻;陳建立;張海;;河南舞鋼、西平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冶鐵遺址群的鋼鐵生產體系研究[J];中原文物;2016年01期
3 戚裴諾;;秦漢時期南陽的商業(yè)氣息[J];南都學壇;2016年01期
4 高江濤;;試論中國境內出土的塞伊瑪—圖爾賓諾式倒鉤銅矛[J];南方文物;2015年04期
5 趙永生;曾雯;王輝;毛瑞林;朱泓;;磨溝墓地古代居民頭骨的形態(tài)學分析[J];人類學學報;2016年02期
6 周崴;;關于“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的解讀與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3期
7 陳建立;;先秦兩漢鋼鐵技術發(fā)展與傳播研究新進展[J];南方民族考古;2014年00期
8 華道安;楊盛;;中國宋元時期的高爐[J];南方民族考古;2014年00期
9 王勇;;內黃三楊莊漢代遺址農耕環(huán)境論析[J];中國農史;2014年06期
10 李健勝;;夷夏羌東中西說[J];青藏高原論壇;2014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建立;楊軍昌;孫秉君;潘巖;;梁帶村遺址M27出土銅鐵復合器的制作技術[J];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2009年09期
2 韓汝玢;;中國早期鐵器(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金相學研究[J];文物;1998年02期
3 孫淑云;韓汝玢;;甘肅早期銅器的發(fā)現與冶煉、制造技術的研究[J];文物;1997年07期
4 白崇斌;;寶雞市益門村M2出土春秋鐵劍殘塊分析鑒定報告[J];文物;1994年09期
5 安志敏;;試論中國的早期銅器[J];考古;1993年12期
6 張?zhí)於?;秦器三論——益門春秋墓幾個問題淺談[J];文物;1993年10期
7 唐際根;;中國冶鐵術的起源問題[J];考古;1993年06期
8 安金槐;李德保;;鄭韓故城內戰(zhàn)國時期地下冷藏室遺跡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1年02期
9 李京華;;南陽北關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發(fā)掘報告[J];華夏考古;1991年01期
10 袁仲一;;從考古資料看秦文化的發(fā)展和主要成就[J];文博;1990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際根;;中國冶鐵術的起源問題[J];考古;1993年06期
2 孫危;;中國早期冶鐵相關問題小考[J];考古與文物;2009年01期
3 楊寬;試論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fā)明和發(fā)展[J];文史哲;1955年02期
4 巖青;也談我國開始冶鐵的年代[J];文史哲;1982年04期
5 逄振鎬;兩漢時期山東冶鐵手工業(yè)的發(fā)展[J];東岳論叢;1983年03期
6 余志勇;關于漢代冶鐵技術的幾個問題[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0期
7 橋口達也;荀春生;;古代九州的冶鐵生產[J];華夏考古;1992年04期
8 《中國冶金史》編寫組;;河南漢代冶鐵技術初探[J];考古學報;1978年01期
9 鄭超雄;關于嶺南冶鐵業(yè)起源的若干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10 金家廣;中國古代開始冶鐵問題芻議[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仲均;李慶元;李衛(wèi);;春秋、戰(zhàn)國、秦漢冶鐵遺址綜述[A];李仲均文集——中國古代地質科學史研究[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王晶;考古隊初探古冶鐵術[N];成都日報;2005年
2 記者 錢冶;中國冶鐵發(fā)源地——淄博鐵山專家論證會在淄博召開[N];中國文物報;2012年
3 韓曉玲;我國冶鐵史應更早[N];湖北日報;2003年
4 李麗靜;河南西平縣:發(fā)現一戰(zhàn)國冶鐵遺址[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 弓春菊 多化良;從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出土文物淺談漢代冶鐵技術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地位和影響[N];中國文物報;2009年
6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孫凱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張振明;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鼓風問題再探[N];中國文物報;2009年
7 記者 王崗 通訊員 牛明遠;冶鐵重地柏國故城位置確定[N];平頂山日報;2010年
8 周姝 記者 代曉明;自貢發(fā)現西漢冶鐵遺址[N];四川日報;2009年
9 記者 王大慶 通訊員 胡軍華;西平新發(fā)現一處戰(zhàn)國冶鐵遺址[N];河南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周孟娟;鐵爐嘴冶鐵遺址 叢林深處掩藏兩千年的秘密[N];自貢日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文娟;磨溝遺址出土鐵器分析及冶鐵技術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120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71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