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碗刻劃花裝飾研究
本文關鍵詞:宋代瓷碗刻劃花裝飾研究
【摘要】:宋代是中國制瓷工藝大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名窯遍布,技藝精湛。這一時期,刻劃花裝飾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技法,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并成為宋代瓷碗裝飾的主要形式之一。表現(xiàn)技法包括了刻花、劃花、剔花、印花,它的特點是刀法簡潔生動,線條剛健有力,釉色溫潤含蓄,紋樣和造型結合緊密,結構嚴謹,變化豐富,創(chuàng)造了自然、質(zhì)樸、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它把裝飾與材質(zhì)完美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了瓷的材質(zhì)美。 本文運用圖像學、美術學及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從瓷碗上刻劃花裝飾的工藝技法和紋飾內(nèi)容兩大方面來闡述它的藝術特征,通過對大量的圖片、文字資料的整理和歸納,分析總結出在瓷碗這類器皿中刻劃花裝飾的藝術風格,即生動流暢的線條之美、嫻熟灑脫的刀法之美、豐富多彩的紋樣之美、晶瑩潤澤的釉色之美。同時從宏觀的人文因素和微觀的工藝因素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形成這種獨特藝術風格的原因。本文旨在通過對傳統(tǒng)技法和思想的研究,吸取古人刻劃裝飾的精髓,,使人們對宋代刻劃裝飾藝術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也為現(xiàn)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宋代 瓷碗 刻劃花 藝術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876.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緒論7-12
- 1.1 論文的選題來源7
- 1.2 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7-8
- 1.2.1 論文研究的目的7-8
- 1.2.2 論文研究的意義8
- 1.3 相關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8-9
- 1.3.1 概念界定8-9
- 1.3.2 研究方法9
- 1.4 本課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9-12
- 1.4.1 國內(nèi)現(xiàn)狀分析9-10
- 1.4.2 國外現(xiàn)狀分析10-12
- 2 宋代瓷碗刻劃花概述12-16
- 2.1 宋代刻劃花裝飾的起源和發(fā)展12-13
- 2.2 宋代瓷碗的造型特點13-16
- 3 宋代瓷碗刻劃裝飾的藝術特征16-33
- 3.1 瓷碗刻劃裝飾的工藝技法16-21
- 3.1.1 刻劃裝飾的工具16-17
- 3.1.2 刻劃裝飾的種類17-21
- 3.2 瓷碗刻劃裝飾的紋飾內(nèi)容21-33
- 3.2.1 紋飾題材21-30
- 3.2.2 紋飾構圖30-33
- 4 瓷碗刻劃裝飾的藝術風格及成因33-42
- 4.1 藝術風格33-36
- 4.1.1 嫻熟灑脫的刀法之美33-34
- 4.1.2 生動流暢的線條之美34-35
- 4.1.3 豐富多彩的紋樣之美35
- 4.1.4 晶瑩潤澤的釉色之美35-36
- 4.2 成因分析36-42
- 4.2.1 人文因素36-38
- 4.2.2 工藝因素38-42
- 5 結論42-43
- 5.1 瓷碗刻劃花的刀法在相互借鑒模仿中不斷創(chuàng)新42
- 5.2 瓷碗刻劃紋樣豐富多彩,表現(xiàn)技法多元化42
- 5.3 工藝技術的改進促進和推動了瓷碗刻劃花裝飾技法的發(fā)展42-43
- 致謝43-44
- 參考文獻44-47
- 附錄A:插圖出處47-49
- 附件4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穎;王智;;古代中國SM形紋飾起源探究[J];藝術·生活;2006年04期
2 朱云飛;孫金葉;;商周時代青銅器的設計觀[J];華章;2011年23期
3 李慧;張然;;論明清青花瓷器藝術對現(xiàn)代包裝器皿造型設計的影響[J];華章;2011年17期
4 徐楠楠;;淺談中國畫對中國彩陶紋飾的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5 劉彩平;;論陶瓷中的人物裝飾圖[J];陶瓷研究;2011年02期
6 喬岳;;瓷源尋珍——明代古瓷片紋樣藝術[J];大眾文藝;2011年13期
7 馬彥;;論淮河中游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紋飾特點及成因[J];懷化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8 周立;;試述元代民俗生活對瓷器造型及紋飾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9 張海霞;;三星堆青銅人像的審美內(nèi)蘊[J];湘潮(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馬彥;;從蚌埠雙墩墓器物紋飾探古淮夷地區(qū)蛇圖騰形成因素[J];宜春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泓;;從考古資料看西方動植物紋飾在東北亞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A];“絲綢之路與龜茲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大方;;從古代“三肢紋錢”和“萬”形紋飾看太陽神崇拜[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七輯)[C];2006年
3 張茜文;;從紋飾角度看界首彩陶與民眾生活的審美關聯(lián)[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馬聰;;合范半兩之我見[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10年增刊總第四期[C];2010年
5 李雪玲;;中國古代青花“魚化龍”紋飾考[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宋建;;“馬橋文化”試析[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C];1981年
7 劉建國;吳大林;儲云;;蘇南周墓的一組報告[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三冊)[C];1981年
8 黃宣佩;孫維昌;;馬橋類型文化分析[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C];1981年
9 張平;;新和“龍馬紋”陶器及相關問題[A];“絲綢之路與龜茲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錢青;;獸面紋簋的修復[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六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實習生 李雪欽;類型豐富 紋飾多樣[N];中國藝術報;2011年
2 劉金霞;照人,也折射歷史[N];中國文物報;2009年
3 周吉敏;錫臺插紅燭 洞房花燭夜[N];溫州日報;2010年
4 馬未都;明清家具的紋飾(下)[N];中國文物報;2002年
5 馬未都;明清家具的紋飾(上)[N];中國文物報;2001年
6 孫立謀;銅鏡紋飾多姿多態(tài)[N];中國商報;2002年
7 胡水仙 江連生 黃山市古城歙硯有限公司;歙硯石天然紋飾的形態(tài)與成因[N];安徽經(jīng)濟報;2009年
8 宋康年;玉雕紋飾 千載修藝[N];中國商報;2001年
9 張松祥;元代青花詩紋飾酒盞[N];中國商報;2001年
10 王先勝;仰韶文化“鳥龍”紋彩陶缽紋飾釋讀及其重要意義[N];中國文物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豐;器型、紋飾與晚明社會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曾甘霖;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古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王闖;我國東北及華北地區(qū)之字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王文廣;中國古代碑之設計[D];蘇州大學;2012年
5 李雪;眾工之跡[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6 楊秀侃;吳越玉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韓炳華;東周青銅器標準化現(xiàn)象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8 黎旭;自由觀看[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9 李嘉;造物史視野中的先秦青銅“壺”形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10 郎劍鋒;吳越地區(qū)出土商周青銅器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丹;宋代古典紋飾在產(chǎn)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汪博宇;宋代瓷碗刻劃花裝飾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3 李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升華[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0年
4 房峰;基于文化心理結構的宋代耀州窯刻劃花瓷紋飾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5 劉春山;祥瑞瓷紋飾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6 孟德鴻;宋代植物紋飾意蘊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7 郭琳琳;宋代梅瓶刻劃花裝飾藝術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8 李翠;荊楚龍鳳圖形紋飾的基本形式及其演變規(guī)律[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賈璐;周秦青銅紋飾數(shù)字化研究與傳播[D];陜西科技大學;2012年
10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宋代瓷碗刻劃花裝飾研究
本文編號:513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51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