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贛鄱地區(qū)西周時期的文化格局及勢力變遷
本文關鍵詞:論贛鄱地區(qū)西周時期的文化格局及勢力變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贛鄱地區(qū)處于中原文化圈和百越文化圈的交接地帶。商時期,中原文化勢力和百越文化勢力基本上以贛江為界。西周早期,隨著商文化勢力撤出這一地區(qū),西周文化勢力曾短暫經略過該地區(qū),只是在經略范圍上有所區(qū)別,從而也造成這一區(qū)域文化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西周中晚期,隨著周文化勢力的減弱和吳越文化勢力的加強,贛鄱地區(qū)達到了更大范圍的統(tǒng)一,成為吳越文化圈和楚地文化圈融合的地區(qū)。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
【關鍵詞】: 贛鄱地區(qū) 西周時期 文化格局 勢力變遷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銅時代長江下游地區(qū)中原化進程研究(批準號:13CKG010)”的資助
【分類號】:K871.3
【正文快照】: 一贛鄱地區(qū)商代考古學文化大致為分布于贛江以西的吳城文化和分布于贛江以東的萬年文化(圖一)[1]。進入西周早期,吳城文化和萬年文化的后續(xù)文化情況并不十分清晰,文化遺存上很難分辨出兩個文化的發(fā)展去向,吳城文化的主要陶器與西周時期諸考古遺址中的同類器物,演變軌跡不清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家和,盧國復,楊巨源;上饒縣馬鞍山西周墓[J];東南文化;1989年Z1期
2 徐長青,余志忠,楊明;江西德安陳家墩遺址第二次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2000年09期
3 趙東升;;試論江西萬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關問題[J];東南文化;2009年02期
4 劉詩中;楊赤宇;;江西湖口下石鐘山發(fā)現商周時代遺址[J];考古;1987年12期
5 郭沫若;;釋應監(jiān)u[J];考古學報;1960年01期
6 劉詩中,楊赤宇;湖口縣下石鐘山遺址調查記[J];江西歷史文物;1985年01期
7 劉詩中 ,李家和 ,李榮華;江西德安米糧鋪遺址發(fā)掘簡報[J];南方文物;1993年02期
8 邱文彬 ,魏華東 ,余志忠;江西德安、永修界牌嶺商周遺址調查[J];南方文物;1993年02期
9 彭適凡;贛江流域出土商周銅鐃和甬鐘概述[J];南方文物;1998年01期
10 ;江西樟樹彭家山西周遺址發(fā)掘簡報[J];南方文物;199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校生;;中國的“準政治中心時代”述略[J];東南學術;2009年05期
2 李家和,楊巨源 ,劉詩中;江西龍山文化初探[J];東南文化;1989年01期
3 俞珊瑛;;越文化青銅樂器初探[J];東南文化;2012年01期
4 鄭建明;;商代原始瓷分區(qū)與分期略論[J];東南文化;2012年02期
5 徐心希;閩越青銅文化特點及相關問題探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趙雨;《周南》、《召南》南國史跡考[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周書燦;;《穆天子傳》研究述論[J];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05期
8 周書燦;《穆天子傳》研究述論[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張懷通;;“三監(jiān)”人物及其結局[J];管子學刊;2013年01期
10 夏寒;馬志娟;;國家審計起源歷史新探[J];財政監(jiān)督;2014年2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詩中;;江西考古的世紀回顧與思考[A];藝海探真——論文論著選編[C];2011年
2 許智范;;由考古資料探索商周江西社會[A];藝海探真——論文論著選編[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孫赫;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才引進[D];吉林大學;2011年
3 豆海鋒;長江中游地區(qū)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劉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金學清;東周王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鄭小爐;吳越和百越地區(qū)周代青銅器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彭。ㄊィ;吳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8 王清雷;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9 邵曉潔;楚鐘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10 董巧霞;《周禮》所見地方行政組織考察[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志剛;萬年類型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海霞;南方地區(qū)出土的青銅大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任曉琳;先秦樂器銅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董曉明;殷商樂器的禮樂因素及其演進[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5 李金玉;文化的遺留和變異——戰(zhàn)國監(jiān)察制度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周群;地方行政視角中的中國早期國家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黑木優(yōu)子;石戈與牙璋之關系[D];四川大學;2004年
8 董巧霞;春秋時期宋國邦交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琳;商周青銅鐃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10 苗利娟;河南出土商代金文的初步整理與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敏;試論點將臺文化[J];東南文化;1989年03期
2 劉建國;論土墩墓分期[J];東南文化;1989年Z1期
3 李家和,楊巨源,劉詩中;江西萬年類型商文化研究[J];東南文化;1990年03期
4 翁松齡 ,李家和 ,曹柯平;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遺址調查[J];東南文化;1991年06期
5 林瑞 ,王玉柱 ,華覺明 ,賈隴生 ,常濱久 ,滿德發(fā) ,張宏禮 ,孫惠清;對曾侯乙墓編鐘的結構探討[J];江漢考古;1981年S1期
6 朱心持;;江西余干黃金埠出土銅u[J];考古;1960年02期
7 ;湖北松滋縣桂花樹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1976年03期
8 ;福建省光澤縣古遺址古墓葬的調查和清理[J];考古;1985年12期
9 廖根深;;試論角山窯的年代、分期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1996年05期
10 彭明瀚;;贛江鄱陽湖區(qū)商代文化的區(qū)系類型研究[J];考古;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兒;中國文化絕非與自然和諧的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1年05期
2 張競;論市場經濟中的文化創(chuàng)新[J];學術交流;2001年01期
3 于力;淺談大眾文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張勤;從悟性文化向契約文化的轉變——實現民族性格的現代成熟[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劉明景;談談“文化”的概念和特點[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張健,王明紅;大眾文化的流行與"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張靜蓉;文化創(chuàng)新及其實現機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1期
8 萬智炯;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大眾文化的哲學成因[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S1期
9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綱要[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10 姜奇平;冷文化與熱文化的區(qū)別[J];互聯網周刊;2003年3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薛風平;;區(qū)域文化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場經濟視角下的文化建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3 楊福泉;;再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危機——以云南省為例[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俞嵐;;淺論領導在工商文化建設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龍江文化的發(fā)展、特點與創(chuàng)新[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6 張鑫;;黑龍江精神文化初探[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7 陳易洲;鄒聰順;;漳州文化特征淺析——兼談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8 楊宜勇;董進修;;澳門文化產業(yè)前景與定位分析[A];文化現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張華;鄭長興;;研究所文化建設芻議[A];上?萍枷到y(tǒng)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會論文選編第九輯[C];2002年
10 張守智;;民博會——長春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新品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業(yè)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淑潔;文明對話與世界文化的和諧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5年
2 劉滿衡;和諧社會對文化的訴求[N];深圳特區(qū)報;2005年
3 朱震曉;文化興市戰(zhàn)略助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N];安陽日報;2007年
4 范麗霞;在全市紀念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上的講話[N];長治日報;2007年
5 張敬華;制訂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 推動和諧文化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孟憲政;走湘西特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之路[N];團結報;2006年
7 簡雄;激發(fā)蘇州文化發(fā)展活力[N];蘇州日報;2007年
8 張先亮 戢廣南;文化認同:邊疆民族地區(qū)和諧社會建設之魂[N];新疆日報(漢);2009年
9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閩都文化》寫的序言 黃瑞霖;弘揚閩都文化 煥發(fā)首邑風采[N];福建日報;2009年
10 姜海如;談氣象文化建設的五個特征[N];中國氣象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楊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與評價[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2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允熠;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D];南開大學;1997年
4 王云芳;遷徒流變中的文化傳統(tǒng):境外魯籍作家創(chuàng)作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四川大學;2002年
6 周桂君;現代性語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創(chuàng)傷書寫[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朱逸寧;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發(fā)展階段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鄭葳;教育心理學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斌蘭;文化差異與文學翻譯障礙及其對策[D];廣西大學;2002年
2 付水晶;赫哲族魚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袁明亮;論文化與司法職業(yè)的融合與提升[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4 劉佳;中英花卉詞語文化內涵之對比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4年
5 鄧麗慧;文化視境下的明星圖書[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繆小亮;新時期中國廉政文化建設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牛玉西;畬族與客家的文化互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張志堅;酒熟語及其文化精神[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顏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與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廣元;關于我國大學文化的分析與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論贛鄱地區(qū)西周時期的文化格局及勢力變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2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50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