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陶范的相關問題討論
本文關鍵詞:“兩周”陶范的相關問題討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兩周”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一個大變革、大發(fā)展的時期,無論是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還是物質文明“兩周”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在先秦時期都達到了一個十分耀眼的高度。其中物質文明中尤以青銅的冶煉與鑄造為代表,在青銅器的鑄造中陶范的制造無疑是青銅器鑄造中十分關鍵的一步,研究青銅器鑄造中的陶范對于認識與了解“兩周”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以及鑒定“兩周”時期的青銅器真?zhèn)味加兄e極作用。本文以“兩周”時期青銅器鑄造遺址中出土的陶范為研究對象,這些陶范分別出土于四個遺址:陜西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侯馬東周鑄銅遺址、新鄭鄭國祭祀遺址中的鑄銅遺址。通過對這些遺址出土的陶范進行考古學觀察了解這些陶范的基本特性。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中對于中國古代的不同類型青銅鑄造技術做了一些簡單介紹,主要有:石范鑄造范、金屬范鑄造法、失蠟法、翻砂法;并對其中石范和金屬范的出土材料做了資料的整理。第二章對于陶范鑄造法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主要工序有:泥料的選取與陳腐、泥模的制作、泥范的制作、范芯的制作、泥范的陰干與焙燒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制造出青銅器鑄造中所需要的陶范。第三章對“兩周”時期的陶范做了考古學上的觀察,通過觀察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兩周”時期的陶范在制作時有許多會在陶范上做出榫卯結構以加強合范后的整體穩(wěn)定性,除此之外有一些陶范上還會刻劃一些記號,以確定分范之間的相對位置,避免合范時分范出現(xiàn)位置錯誤;第二,在制作陶范之時普遍采用了面料與背料的技術,即陶范正面的泥料采用較為細膩的背面的泥料則選用比較粗糙的,這樣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細膩泥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陶范的透氣性能;第三,在陶范合范之后往往還會采取進一步的加固措施,在一些陶范上發(fā)現(xiàn)了使用繩索捆扎與貼附草拌泥的痕跡:第四,有些陶范使用了共用澆道,以提高青銅器制品的生產效率;第五,一些陶范為了更好的排氣,在范上會制作出一些排氣孔;第六,一些陶范一次制作沒有成功,在后期還會對其進行改造。第四章講陶范鑄造的討論對于青銅器鑒定的意義,主要是將使用陶范鑄造法在青銅器上留下的痕跡進行了總結,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使用陶范鑄造法會在青銅器上留下合范的痕跡即“范線”;第二,青銅器上往往會留下鑄造時所使用的墊片的痕跡;第三,由于排氣的不十分通暢,在青銅器的表面往往會留下氣孔;第四,一些青銅器的耳部會留有鑄造時的支點痕跡;第五,由于陶范合范之時不能做到絕對完美的組合,以及陶范上花紋為人工刻劃的所以青銅器上合范兩側的紋飾的位置與形態(tài)不是完全相同的。第五章主要對以上觀點做一個總結。在前人的基礎上本文雖然做了一些“兩周”陶范問題的討論,但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由于材料的限制沒有根據陶范的特點對其進行時代的劃分,以后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進一步進行討論。
【關鍵詞】:兩周 陶范 青銅器 鑒定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6.4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緒論16-34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16
- 1.2 關于陶范研究的文獻綜述16-20
- 1.3 研究方法20
- 1.4 研究背景20-34
- 1.4.1 “兩周”時期手工業(yè)中青銅器手工業(yè)概述20-24
- 1.4.2 傳統(tǒng)鑄造工藝源流24-34
- 第二章 陶范鑄造法34-47
- 2.1 陶范鑄造法簡述34-38
- 2.2 陶范鑄造中的相關問題38-47
- 2.2.1 原料的選擇與加工39-43
- 2.2.2 陶范的設計與制作43-47
- 第三章 “兩周”陶范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47-82
- 3.1 西周陶范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47-68
- 3.1.1 周原地區(qū)陶范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47-64
- 3.1.2 洛陽地區(qū)陶范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64-68
- 3.2 東周陶范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68-82
- 3.2.1 侯馬鑄銅遺址陶范的發(fā)現(xiàn)和討論69-76
- 3.2.2 新鄭鄭國祭祀遺址陶范的發(fā)現(xiàn)和討論76-82
- 第四章 陶范研究對青銅器鑒定的意義82-90
- 4.1 從陶范鑄造法看“兩周”時期的青銅器鑒定82-87
- 4.1.1 青銅器上的范線82-83
- 4.1.2 青銅器上的墊片83-84
- 4.1.3 青銅器足部與耳部的支點痕跡84-85
- 4.1.4 青銅器上的氣泡85-86
- 4.1.5 青銅器上花紋的不對稱86-87
- 4.2 青銅器的作偽87-90
- 4.2.1 整個青銅器都是后來作假88
- 4.2.2 青銅器的一部分是偽做的88-89
- 4.2.3 利用殘破青銅器拼湊的偽青銅器89-90
- 第五章 結語90-91
- 參考文獻91-94
- 致謝94-9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衛(wèi)榮;董亞巍;萬全文;王昌燧;;中國青銅時代不存在失蠟法鑄造工藝[J];江漢考古;2006年02期
2 鄭紹宗;;熱河興隆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生產工具鑄范[J];考古通訊;1956年01期
3 葉萬松;張劍;;1975—1979年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1983年05期
4 王大道;;曲靖珠街石范鑄造的調查及云南青銅器鑄造的幾個問題[J];考古;1983年11期
5 邵國田;;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李家營子出土的石范[J];考古;1983年11期
6 岳占偉;王學榮;何毓靈;唐錦瓊;牛世山;谷飛;;河南安陽市孝民屯商代鑄銅遺址2003~2004年的發(fā)掘[J];考古;2007年01期
7 華覺明;;中西方失蠟法之同異——兼評“先秦不存在失蠟法”一說[J];考古;2010年04期
8 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關的遺物[J];考古學報;1954年01期
9 譚德睿;徐惠康;黃龍;;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技術研究[J];考古學報;1999年02期
10 岳占偉;;2000—2001年安陽孝民屯東南地殷代鑄銅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佘玲珠;商晚期圓底簋及西周早期方座簋的范鑄模擬實驗[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兩周”陶范的相關問題討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76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48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