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考古論文 >

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漆膜的科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1-14 17:25
  利用掃描電鏡及其附帶的能譜分析儀(SEM-EDS)、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tǒng)對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表面髹飾的七種顏料及漆膜斷面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髹制色漆漆膜所用的彩繪顏料分別為:紅色是朱砂,黃色是雌黃和雄黃,黑色是炭,白色是鉛白和石膏,灰藍和青綠可能是用藍色鉛礦與黃色砷礦按不同比例調(diào)和而成,橙紅是用朱砂與雌黃和雄黃調(diào)制而成;漆灰層是由生漆添加羥基磷灰石和含硅的黏土類礦物組成。 

【文章來源】:文物世界. 2020,(03)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漆膜的科學分析


樣品的超景深顯微圖

形貌圖,漆膜,顯微組織,顏色


黃色黃色漆膜中有很多大小不一的不同方向的片狀物(圖二,b),主要元素的特征峰是As、S(圖三,b),其含量分別為28.87%、14.96%(表1),元素分布Mapping圖顯示,C元素幾乎分布于整個區(qū)域,As、S元素大量出現(xiàn)并且分布區(qū)域完全相同,說明顯色物質(zhì)是砷硫化物,有少量的大小不一的Si顆粒,有微量的Al、Ca分布。根據(jù)上述表征推測出黃色顏料的呈色物質(zhì)為雌黃(As2S3)或雄黃(As4S4),李濤課題組[3]做過此顏料的拉曼光譜分析,可知其為As2S3和As4S4的混合物。雄黃在自然界中常與雌黃共生,以堅硬的雄黃為核心,四周包裹著雌黃,產(chǎn)生于火山口和地熱地帶,有“礦物鴛鴦”的說法,雄黃作為顏料的使用最遲從西周開始[4]。大同有中國著名的第四紀火山群,北魏的工匠在選取黃色顏料時可能是就地取材。圖三不同顏色漆膜的能譜圖

能譜圖,漆膜,能譜圖,顏色


圖二不同顏色漆膜(a-g)及斷面(h)的顯微組織形貌圖白色白色顏料有兩種:其一,顯微組織形貌中有很多微小的片狀或粒狀物聚集成簇(圖二,c),Ca、S元素的特征峰非常明顯,Al、P的峰很微弱(圖三,c),含18.35%Ca、15.20%S元素(表1),說明白色顏料的呈色物質(zhì)是石膏CaSO4。其二,顯微組織形貌圖中白色的微小顆粒嚴重聚集成大小不一的塊狀(圖二,d),能譜圖(圖三,d)顯示,元素成分以Pb、O、C為主,含有少量的Ca、Cl、P,含49.3%Pb、19.96%C、20.79%O(表1),說明白色顏料的呈色物質(zhì)是鉛白PbCO3。兩種白色顏料是單獨存在而非混合使用。不同白色顏料的出現(xiàn)可能由于白色樣品殘渣來源于木板漆畫中的不同位置。鉛白和石膏作為白色顏料在北魏時期應用廣泛,如莫高窟北魏263窟所繪人體的白色肌膚是鉛白[5],北魏前期開鑿的云岡石窟窟壁上發(fā)現(xiàn)用白色的石膏作地仗層[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天梯山石窟北涼洞窟壁畫顏料的原位無損分析[J]. 張文元,蘇伯民,殷耀鵬,水碧紋,崔強,于宗仁,善忠偉.  敦煌研究. 2019(04)
[2]新疆庫木吐喇石窟壁畫顏料的分析研究[J]. 王玉,張曉彤,周智波,王樂樂,葉梅.  敦煌研究. 2017(01)
[3]高光譜技術無損鑒定壁畫顏料之研究——以西藏拉薩大昭寺壁畫為例[J]. 王樂樂,李志敏,馬清林,梅建軍.  敦煌研究. 2015(03)
[4]湖南長沙風篷嶺漢墓漆器漆膜測試分析與髹漆工藝研究[J]. 孫紅燕,江勤,佘玲珠.  江漢考古. 2014(S1)
[5]中國西北地區(qū)古代壁畫彩塑中的含鉛白色顏料[J]. 周國信.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2(01)
[6]顯微鏡探知中國古代顏料史[J]. 夏寅.  文博. 2009(06)
[7]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屏風殘片的初步分析[J]. 李濤,楊益民,王昌燧,方曉陽,謝云峰,施繼龍.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9(03)
[8]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紅-黃色混合顏料的再分析[J]. 馬清林,Heinz Berke.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6(01)
[9]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顏料分析[J]. 蘇伯民,馬清林,周廣濟,王輝.  敦煌研究. 2002(04)
[10]中國及中亞壁畫含鉛顏料鉛同位素比值分析[J]. Robert H. Brill,Csilla Felker-Dennis,Hiroshi Shirahata,Emile C.Joel,陳庚齡,盧燕玲,馬清林.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0(01)



本文編號:35889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5889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525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