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槨墓神樹圖像方位結(jié)構(gòu)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06 03:39
蘇魯豫皖四省的漢代石槨墓多數(shù)描有呈三角形的抽象樹形圖像,這種圖像并非一種具有裝飾意味的符號,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宇宙樹。此種神樹為神話中通天的梯子,也是亡靈升天的通道。作為天梯的神樹并非為漢代獨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話與圖像中。催生此種圖像類型的是二分式神話方位結(jié)構(gòu):宇宙由天界和人間構(gòu)成,二者之間通過位于宇宙中心的神樹而得以溝通。對人類而言,死者亡靈能夠通過宇宙中心的天梯而升天,繼而獲得永恒不朽的生命。這就意味著,漢代石槨墓神樹圖像的時間結(jié)構(gòu)通過空間結(jié)構(gòu)而得以表現(xiàn),其圖像內(nèi)容描繪的宇宙圖景為時空混同的神話宇宙論,與漢代神話文本《淮南子》《山海經(jīng)》等表述的神話宇宙論并無兩樣。
【文章來源】:民族藝術(shù)研究. 2020,33(03)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巫山縣淀粉廠銅牌飾“玉璧天門圖”
漢代石槨墓是一個微型的宇宙,它模擬的是宇宙中心的結(jié)構(gòu)。進一步說,石槨前檔是死者頭部所在位置,后檔則是死者足部所在位置。根據(jù)圖像象征規(guī)約,二者描繪的內(nèi)容必然是相關(guān)的。具體說來,石槨前檔圖像描繪的是死者亡靈要進入的天門,即宇宙中心的邊界,而后檔描繪的圖像是進入作為宇宙中心通道的天梯。這就意味著,蘇魯豫皖四省石槨墓后檔上刻畫的樹形符號是象征著宇宙中心通道的天梯。關(guān)于這一點,安徽蕭縣陳溝墓群(東區(qū))石槨墓編號為M12的墓葬圖像中能夠提供確鑿的證據(jù)(圖3)。該石槨前檔被菱形紋飾一分為二,菱形紋飾一側(cè)各有一個玉璧,玉璧上端雕刻一個箭頭;后檔刻滿呈梯形狀直線,中部一條直線將后檔一分為二,兩邊各有一個樹形符號。在該石槨畫像中,前檔上的玉璧圖像象征天國門戶,玉璧上端的箭頭顯然寓表天國方向。后檔上的樹形符號則表明亡靈是通過這株樹而抵達天國的。蕭縣陳溝墓群M12石槨畫像表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亡靈已經(jīng)通過宇宙中心的通道,借助于作為天梯的神樹而抵達天國大門。這座石槨畫像表明,后檔山刻畫的樹是神樹,也是通天的宇宙樹,它是亡靈升天的工具。更是宇宙中心的通道。作為天梯,石槨墓中的神樹連接天地,它一端是天界,一端是人間。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石槨墓M2描繪的畫面中得知(圖4)。在這座石槨的南槨室西檔(后檔)上,一條小河將畫面分為兩個部分,同時將畫面中間的宇宙樹分成兩個部分。樹的上部有兩位女性翩翩起舞,兩位男性站立一邊侍立,這顯然是恭候亡靈升天的場面。樹下部是騎馬準備升天的死者,兩位侍者站立一旁伺候。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石槨墓M2畫面描繪的場景表明,樹形符號是宇宙樹的象征,人神之間的交流通過它而進行,亡靈也通過它而升天。這樣一來,我們便很容易理解石槨后檔玉側(cè)檔上以樹為中心的樹與鳥、玉璧、屋舍、車馬等圖像組合的象征意義了。在神話世界里,鳥白天在天空飛翔,夜晚棲息于大地,而神明居于天界,人類居住在大地之上,鳥類因此成為溝通天地與人神的使者。石槨畫像與那些棲息于樹上的鳥類實際上是導引死者亡靈升天的使者,負責將亡靈引入天門。至于雙闕、屋舍這類建筑物,它們均是天門的象征符號,寓意死者亡靈要抵達目的地(1)。在漢畫像石中,車馬并不象征天門,但它是亡靈升天的工具。(2)明白上述這些符號的象征意義,我們便理解了石槨墓刻畫的圖像蘊含:所有這些畫像場景表述的皆為亡靈升天的內(nèi)容,前檔描繪的是天界的大門或入口,后檔則是宇宙中心的通道,輔助性的鳥、車馬等符號則是導引亡靈升天的使者或工具。至于側(cè)檔刻畫的內(nèi)容,則基本上是天界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亡靈已抵達目的地,享受不死的天上生活。
蘇魯豫皖四省刻有圣樹的石槨畫像多半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的作品,距今不過兩千年,但它所反映的以圣樹為中心的宇宙論模式卻可以上溯到無文字書寫的口傳時代。進一步說,蘇魯豫皖四省石槨樹形畫像具有悠久的圖像淵源,它與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圣樹崇拜與信仰密切相關(guān)?脊殴ぷ髡甙l(fā)掘出的大批以考古出土實物為主的神樹符號以圖像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圣樹圖像的史前原型,也揭開了蘇魯豫皖四省石槨墓神樹圖像的口傳源頭。圖7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玉樹及刻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陜北漢畫像圣樹符號的宇宙論意義[J]. 王倩. 百色學院學報. 2013(03)
[2]安徽蕭縣陳溝墓群(東區(qū))發(fā)掘簡報[J]. 賈慶元,丁新,周水利,孫偉,王峰,金華超,李毛寧,毛炳均,王曉鵬,曹大毛,胡志合,司學標,趙紅黨,王宏乾,李軍. 東南文化. 2013(01)
[3]山東滕州市山頭村漢代畫像石墓[J]. 燕燕燕,狄小卜,陳慶峰. 考古. 2012(04)
[4]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漢代墓葬[J]. 楊建東. 考古. 2009(10)
[5]棗樹:漢畫像石中樹圖像的一個原形——讀《肥致碑》的一個思考[J]. 汪小洋. 齊魯藝苑. 2004(03)
[6]山東棗莊市臨山漢墓發(fā)掘簡報[J]. 燕生東,徐加軍,趙天文,張云,孫思凡. 考古. 2003(11)
[7]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叢德新,羅志宏. 考古. 1998(12)
[8]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畫像石墓[J]. 燕生東,徐加軍. 文物. 1997(12)
[9]漢畫像中“長青樹”類刻畫與漢代社祭[J]. 鄭同修. 東南文化. 1997(04)
[10]蘇魯豫皖交界區(qū)西漢石槨墓及其畫像石的分期[J]. 燕生東,劉智敏. 中原文物. 1995(01)
本文編號:3571654
【文章來源】:民族藝術(shù)研究. 2020,33(03)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巫山縣淀粉廠銅牌飾“玉璧天門圖”
漢代石槨墓是一個微型的宇宙,它模擬的是宇宙中心的結(jié)構(gòu)。進一步說,石槨前檔是死者頭部所在位置,后檔則是死者足部所在位置。根據(jù)圖像象征規(guī)約,二者描繪的內(nèi)容必然是相關(guān)的。具體說來,石槨前檔圖像描繪的是死者亡靈要進入的天門,即宇宙中心的邊界,而后檔描繪的圖像是進入作為宇宙中心通道的天梯。這就意味著,蘇魯豫皖四省石槨墓后檔上刻畫的樹形符號是象征著宇宙中心通道的天梯。關(guān)于這一點,安徽蕭縣陳溝墓群(東區(qū))石槨墓編號為M12的墓葬圖像中能夠提供確鑿的證據(jù)(圖3)。該石槨前檔被菱形紋飾一分為二,菱形紋飾一側(cè)各有一個玉璧,玉璧上端雕刻一個箭頭;后檔刻滿呈梯形狀直線,中部一條直線將后檔一分為二,兩邊各有一個樹形符號。在該石槨畫像中,前檔上的玉璧圖像象征天國門戶,玉璧上端的箭頭顯然寓表天國方向。后檔上的樹形符號則表明亡靈是通過這株樹而抵達天國的。蕭縣陳溝墓群M12石槨畫像表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亡靈已經(jīng)通過宇宙中心的通道,借助于作為天梯的神樹而抵達天國大門。這座石槨畫像表明,后檔山刻畫的樹是神樹,也是通天的宇宙樹,它是亡靈升天的工具。更是宇宙中心的通道。作為天梯,石槨墓中的神樹連接天地,它一端是天界,一端是人間。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石槨墓M2描繪的畫面中得知(圖4)。在這座石槨的南槨室西檔(后檔)上,一條小河將畫面分為兩個部分,同時將畫面中間的宇宙樹分成兩個部分。樹的上部有兩位女性翩翩起舞,兩位男性站立一邊侍立,這顯然是恭候亡靈升天的場面。樹下部是騎馬準備升天的死者,兩位侍者站立一旁伺候。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石槨墓M2畫面描繪的場景表明,樹形符號是宇宙樹的象征,人神之間的交流通過它而進行,亡靈也通過它而升天。這樣一來,我們便很容易理解石槨后檔玉側(cè)檔上以樹為中心的樹與鳥、玉璧、屋舍、車馬等圖像組合的象征意義了。在神話世界里,鳥白天在天空飛翔,夜晚棲息于大地,而神明居于天界,人類居住在大地之上,鳥類因此成為溝通天地與人神的使者。石槨畫像與那些棲息于樹上的鳥類實際上是導引死者亡靈升天的使者,負責將亡靈引入天門。至于雙闕、屋舍這類建筑物,它們均是天門的象征符號,寓意死者亡靈要抵達目的地(1)。在漢畫像石中,車馬并不象征天門,但它是亡靈升天的工具。(2)明白上述這些符號的象征意義,我們便理解了石槨墓刻畫的圖像蘊含:所有這些畫像場景表述的皆為亡靈升天的內(nèi)容,前檔描繪的是天界的大門或入口,后檔則是宇宙中心的通道,輔助性的鳥、車馬等符號則是導引亡靈升天的使者或工具。至于側(cè)檔刻畫的內(nèi)容,則基本上是天界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亡靈已抵達目的地,享受不死的天上生活。
蘇魯豫皖四省刻有圣樹的石槨畫像多半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的作品,距今不過兩千年,但它所反映的以圣樹為中心的宇宙論模式卻可以上溯到無文字書寫的口傳時代。進一步說,蘇魯豫皖四省石槨樹形畫像具有悠久的圖像淵源,它與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圣樹崇拜與信仰密切相關(guān)?脊殴ぷ髡甙l(fā)掘出的大批以考古出土實物為主的神樹符號以圖像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圣樹圖像的史前原型,也揭開了蘇魯豫皖四省石槨墓神樹圖像的口傳源頭。圖7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玉樹及刻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陜北漢畫像圣樹符號的宇宙論意義[J]. 王倩. 百色學院學報. 2013(03)
[2]安徽蕭縣陳溝墓群(東區(qū))發(fā)掘簡報[J]. 賈慶元,丁新,周水利,孫偉,王峰,金華超,李毛寧,毛炳均,王曉鵬,曹大毛,胡志合,司學標,趙紅黨,王宏乾,李軍. 東南文化. 2013(01)
[3]山東滕州市山頭村漢代畫像石墓[J]. 燕燕燕,狄小卜,陳慶峰. 考古. 2012(04)
[4]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漢代墓葬[J]. 楊建東. 考古. 2009(10)
[5]棗樹:漢畫像石中樹圖像的一個原形——讀《肥致碑》的一個思考[J]. 汪小洋. 齊魯藝苑. 2004(03)
[6]山東棗莊市臨山漢墓發(fā)掘簡報[J]. 燕生東,徐加軍,趙天文,張云,孫思凡. 考古. 2003(11)
[7]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叢德新,羅志宏. 考古. 1998(12)
[8]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畫像石墓[J]. 燕生東,徐加軍. 文物. 1997(12)
[9]漢畫像中“長青樹”類刻畫與漢代社祭[J]. 鄭同修. 東南文化. 1997(04)
[10]蘇魯豫皖交界區(qū)西漢石槨墓及其畫像石的分期[J]. 燕生東,劉智敏. 中原文物. 1995(01)
本文編號:35716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57165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