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像學角度分析敦煌壁畫維摩詰像
發(fā)布時間:2021-07-14 17:13
圖像學批評方法隨著20世紀60年代晚期"新藝術史"的崛起而出現(xiàn),而后廣泛影響到美術史領域。由潘諾夫斯基系統(tǒng)地提出圖像學分析三個層面的理論,盡管最初因西方的文藝復興藝術而發(fā)展,現(xiàn)已經(jīng)被普遍應用于各個時期的藝術文化中。從圖像學的角度出發(fā),對敦煌壁畫——維摩詰像進行解讀,通過前圖像志分析、圖像志分析、圖像學分析,這三個層次透視著維摩詰像的氣勢飛動、氣魄恢弘,以及壁畫背后的文人理想人格和人文精神。
【文章來源】:美與時代(上). 2020,(03)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一、“前圖像志分析”細讀畫面內容
二、“圖像志分析”解讀圖式結構
三、“圖像學分析”闡述文化意義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維摩詰像與吳道子畫風[J]. 魏迎春. 藝術百家. 2016(02)
[2]從“揮霍如莼菜條”到“行云流水”——從維摩詰像看唐宋線描風格的轉變[J]. 黃玉立. 美與時代(下). 2012(08)
[3]魏晉維摩詰說及其藝術精神解析[J]. 高金玉. 藝術百家. 2009(06)
本文編號:3284557
【文章來源】:美與時代(上). 2020,(03)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一、“前圖像志分析”細讀畫面內容
二、“圖像志分析”解讀圖式結構
三、“圖像學分析”闡述文化意義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維摩詰像與吳道子畫風[J]. 魏迎春. 藝術百家. 2016(02)
[2]從“揮霍如莼菜條”到“行云流水”——從維摩詰像看唐宋線描風格的轉變[J]. 黃玉立. 美與時代(下). 2012(08)
[3]魏晉維摩詰說及其藝術精神解析[J]. 高金玉. 藝術百家. 2009(06)
本文編號:3284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28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