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上游周秦漢時期遺址的聚落考古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2 04:04
“渭河上游”是指自渭河發(fā)源地鳥鼠山起,至渭河入陜前的甘肅東部地區(qū)。經過考古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渭河上游地區(qū)周秦漢時期遺址的考古調查、發(fā)掘資料已比較豐富,但從整個流域的宏觀角度來對這些考古資料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綜合研究的工作還較少。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試圖歸納、總結渭河上游地區(qū)周秦漢時期遺址的文化面貌、分布特征、聚落結構,并結合《水經注》等文獻,探索文獻所記部分城邑的地望,以及相關遺址的性質。西周時期,渭河上游地區(qū)分布的考古學文化主要為寺洼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東周時期,寺洼文化退出,具有北方草原風格特征的西戎文化進入,二者分布范圍相差不大。秦漢時期,在大一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下,遺址數(shù)量多,分布廣,幾乎涵蓋了整個渭河上游地區(qū),族群間的融合成為歷史主流。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渭河干流及牛頭河流域,遺存年代屬西周早中期。秦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渭河干流及其支流,集中分布在牛頭河流域、中灘——石佛小盆地、磐安——洛門小盆地三個區(qū)域,遺存年代屬西周中晚期至東周時期。寺洼文化及西戎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葫蘆河流域,渭河干流有零星分布。漢代遺址則遍布整個流域,天水中灘鎮(zhèn)的樊家城遺址是其中心之一。在此基礎上,結合《水...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渭河上游西周考古學文化分布圖
?⒅芪幕?頹匚幕?M?1 渭河上游西周考古學文化分布圖2.1.1 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寺洼山而得名,屬“西戎文化”的范疇。1924 年,安特生在寺洼山遺址發(fā)現(xiàn) 8 座墓葬,稱為“寺洼期”,1949 年,夏鼐先生正式將其命名為寺洼文化。寺洼文化的年代可從晚商延續(xù)至西周時期,主要分布在隴中、隴東南及關中西部地區(qū),洮河流域、西漢水流域及白龍江流域遺址分布較為密集。[1]目前發(fā)現(xiàn)的寺洼文化遺址多為墓地,居址較少。墓葬形制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葬式包括仰身直肢葬、二次擾亂葬及火葬等。陶器以褐陶為主,多素面,或飾附加堆紋、繩紋、劃紋,器型包括馬鞍口雙耳罐、鬲、豆、單耳罐、無耳罐等。渭河上游地區(qū)屬西周時期的寺洼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較少,且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部分可至西周中期。[1]井中偉,王立新編著.夏商周考古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497-498
第二章 渭河上游周秦漢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fā)展序列天水北坪一陶盆口沿為夾砂灰陶,唇殘,束頸,圓鼓腹,肩部及下腹部飾有繩紋(圖 3:7),與長安灃西 97SCDT1③:2 盆極為相似,灃西 97SCDT1③的年代約相當于西周懿孝夷時期,故該口沿的年代也應屬西周中期。甘谷秦家坪一陶鬲口沿侈口,斜方唇,束頸,折肩,頸部以下飾縱向粗繩紋(圖 3:8),與扶風北呂ⅤM166:1,=AbⅡ式鬲極為相似,北呂ⅤM166 的年代約相當于西周懿孝時期,故該鬲口沿的年代也應屬西周中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漳縣墩坪墓地2014年發(fā)掘簡報[J]. 毛瑞林,楊月光,蔣超年. 考古. 2017(08)
[2]周秦史事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局部整合——以西周時期渭河上游為時空框架[J]. 裴建隴.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3]上邽地望探尋[J]. 王璐.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4]上邽 天水 秦州——一座區(qū)域中心城市的建城歷史勾勒[J]. 劉雁翔.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5(01)
[5]甘肅清水李崖遺址考古發(fā)掘及相關問題探析[J]. 劉家興. 絲綢之路. 2014(24)
[6]甘肅秦安考古調查記略[J]. 趙建龍. 文物. 2014(06)
[7]清華簡《系年(三)》與秦初史事略析[J]. 張?zhí)於? 考古與文物. 2014(02)
[8]涇、洛、渭河上游西周文化邊界及相關問題初論——“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歷史與文化研究之一[J]. 路國權. 考古與文物. 2013(03)
[9]甘肅秦安王洼戰(zhàn)國墓地2009年發(fā)掘簡報[J]. 趙雪野,王山,田松亭,孫明霞. 文物. 2012(08)
[10]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2010~2011年發(fā)掘簡報[J]. 謝焱,劉兵兵. 文物. 2012(08)
碩士論文
[1]寺洼文化分期及有關問題研究[D]. 孟琦.吉林大學 2016
[2]清水李崖遺址西周遺存分析[D]. 王太職.西北大學 2013
[3]試論寺洼文化[D]. 宋江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編號:3279164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渭河上游西周考古學文化分布圖
?⒅芪幕?頹匚幕?M?1 渭河上游西周考古學文化分布圖2.1.1 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寺洼山而得名,屬“西戎文化”的范疇。1924 年,安特生在寺洼山遺址發(fā)現(xiàn) 8 座墓葬,稱為“寺洼期”,1949 年,夏鼐先生正式將其命名為寺洼文化。寺洼文化的年代可從晚商延續(xù)至西周時期,主要分布在隴中、隴東南及關中西部地區(qū),洮河流域、西漢水流域及白龍江流域遺址分布較為密集。[1]目前發(fā)現(xiàn)的寺洼文化遺址多為墓地,居址較少。墓葬形制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葬式包括仰身直肢葬、二次擾亂葬及火葬等。陶器以褐陶為主,多素面,或飾附加堆紋、繩紋、劃紋,器型包括馬鞍口雙耳罐、鬲、豆、單耳罐、無耳罐等。渭河上游地區(qū)屬西周時期的寺洼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較少,且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部分可至西周中期。[1]井中偉,王立新編著.夏商周考古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497-498
第二章 渭河上游周秦漢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fā)展序列天水北坪一陶盆口沿為夾砂灰陶,唇殘,束頸,圓鼓腹,肩部及下腹部飾有繩紋(圖 3:7),與長安灃西 97SCDT1③:2 盆極為相似,灃西 97SCDT1③的年代約相當于西周懿孝夷時期,故該口沿的年代也應屬西周中期。甘谷秦家坪一陶鬲口沿侈口,斜方唇,束頸,折肩,頸部以下飾縱向粗繩紋(圖 3:8),與扶風北呂ⅤM166:1,=AbⅡ式鬲極為相似,北呂ⅤM166 的年代約相當于西周懿孝時期,故該鬲口沿的年代也應屬西周中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漳縣墩坪墓地2014年發(fā)掘簡報[J]. 毛瑞林,楊月光,蔣超年. 考古. 2017(08)
[2]周秦史事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局部整合——以西周時期渭河上游為時空框架[J]. 裴建隴.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3]上邽地望探尋[J]. 王璐.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4]上邽 天水 秦州——一座區(qū)域中心城市的建城歷史勾勒[J]. 劉雁翔.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5(01)
[5]甘肅清水李崖遺址考古發(fā)掘及相關問題探析[J]. 劉家興. 絲綢之路. 2014(24)
[6]甘肅秦安考古調查記略[J]. 趙建龍. 文物. 2014(06)
[7]清華簡《系年(三)》與秦初史事略析[J]. 張?zhí)於? 考古與文物. 2014(02)
[8]涇、洛、渭河上游西周文化邊界及相關問題初論——“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歷史與文化研究之一[J]. 路國權. 考古與文物. 2013(03)
[9]甘肅秦安王洼戰(zhàn)國墓地2009年發(fā)掘簡報[J]. 趙雪野,王山,田松亭,孫明霞. 文物. 2012(08)
[10]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2010~2011年發(fā)掘簡報[J]. 謝焱,劉兵兵. 文物. 2012(08)
碩士論文
[1]寺洼文化分期及有關問題研究[D]. 孟琦.吉林大學 2016
[2]清水李崖遺址西周遺存分析[D]. 王太職.西北大學 2013
[3]試論寺洼文化[D]. 宋江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1
本文編號:32791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27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