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文化的琮、璧、鉞
發(fā)布時間:2021-07-09 04:25
本文通過分析石峽文化玉器的形制、紋飾和出土背景,認為石峽文化中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工匠南下,制玉技術南傳的反映,而非實物、精神層面的交流。石峽文化早期Ⅰ段的墓葬中已有玉鉞隨葬,但其形制多為本地特色,不能確定是否受到良渚文化的直接影響。石峽文化早期Ⅱ段時,出現了以玉琮為代表的良渚風格玉器,在器形與紋飾上皆可與良渚文化的同類器直接相比,但在制作工藝和紋飾結構上都略顯粗糙。石峽文化中晚期時,良渚文化風格玉器已被本土化,形成了矽卡巖琮、重圈眼無眼線神人紋等制器特色。根據隨葬琮、鉞與墓葬等級之間的關系,以及制鉞所用材料優(yōu)于制琮的情況判斷,石峽文化先民自始至終更偏愛用鉞而非琮來標榜身份。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石峽M44:4雙鼻壺
石峽文化早期Ⅱ段玉器與紋飾比較
石峽文化中期玉器與紋飾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浙江桐廬小青龍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 仲召兵,劉志方. 文物. 2013(11)
[2]從石峽考古看嶺南早期古文化的土著性及多元文化的融合[J]. 何國俊.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10(02)
[3]江蘇常熟羅墩遺址發(fā)掘簡報[J]. 張照根,周公太,常利平. 文物. 1999(07)
[4]關于樊城堆文化的若干思考[J]. 曹柯平. 南方文物. 1993(04)
[5]新余市拾年山遺址第三次發(fā)掘[J]. 李家和,徐長青,王強,李小平. 東南文化. 1991(05)
[6]江西新余市拾年山遺址[J]. 劉詩中,李家和. 考古學報. 1991(03)
[7]廣東海豐縣發(fā)現玉琮和青銅兵器[J]. 楊少祥,鄭政魁. 考古. 1990(08)
[8]豐城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J]. 萬德強. 江西文物. 1989(02)
[9]江蘇省昆山縣少卿山遺址[J]. 陳兆弘. 文物. 1988(01)
[10]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fā)掘[J]. 汪遵國,李文明,錢鋒. 考古. 1984(02)
本文編號:3273020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石峽M44:4雙鼻壺
石峽文化早期Ⅱ段玉器與紋飾比較
石峽文化中期玉器與紋飾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浙江桐廬小青龍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 仲召兵,劉志方. 文物. 2013(11)
[2]從石峽考古看嶺南早期古文化的土著性及多元文化的融合[J]. 何國俊.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10(02)
[3]江蘇常熟羅墩遺址發(fā)掘簡報[J]. 張照根,周公太,常利平. 文物. 1999(07)
[4]關于樊城堆文化的若干思考[J]. 曹柯平. 南方文物. 1993(04)
[5]新余市拾年山遺址第三次發(fā)掘[J]. 李家和,徐長青,王強,李小平. 東南文化. 1991(05)
[6]江西新余市拾年山遺址[J]. 劉詩中,李家和. 考古學報. 1991(03)
[7]廣東海豐縣發(fā)現玉琮和青銅兵器[J]. 楊少祥,鄭政魁. 考古. 1990(08)
[8]豐城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J]. 萬德強. 江西文物. 1989(02)
[9]江蘇省昆山縣少卿山遺址[J]. 陳兆弘. 文物. 1988(01)
[10]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fā)掘[J]. 汪遵國,李文明,錢鋒. 考古. 1984(02)
本文編號:32730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27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