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地區(qū)史前凸字形房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9 10:09
<正>在有關(guān)史前建筑的描述與研究中,有兩類形制差異明顯的建筑被稱作"凸字形房址",一類由居室與門道組合,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1);另一類則不包括門道,僅居室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2)。這種將同一概念用于不同形制遺存的做法不符合考古學概念通常的界定原則,使得在涉及上述兩類房址的相關(guān)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
【文章來源】:考古.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凸字形房址
在有關(guān)史前建筑的描述與研究中,有兩類形制差異明顯的建筑被稱作“凸字形房址”,一類由居室與門道組合,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1);另一類則不包括門道,僅居室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2)。這種將同一概念用于不同形制遺存的做法不符合考古學概念通常的界定原則,使得在涉及上述兩類房址的相關(guān)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概念混亂。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緣于將建筑平面和居室平面兩個建筑學概念相混淆所致,反映了研究者對于“凸字形房址”這一建筑概念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qū)。一般而言,在以平面形狀對史前房址進行分類時多以居室部分的平面形狀作為標準,可將其分為圓形、方形、長方形、五邊形等,這一分類標準不包括門道。因此,上述前一類房址并不能歸為凸字形房址,而應(yīng)據(jù)居室平面形狀進行判定,后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凸字形房址。據(jù)此標準,本文所論凸字形房址的概念為,除門道以外,居室主體自后部向前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收縮,平面形狀呈凸字形的史前建筑遺存[1]。凸字形房址的居室一般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后部較寬闊,可稱為“內(nèi)室”;前部較狹窄,與門道相連,可稱為“門廳”。與習見的方形、圓形等房址不同,凸字形房址不僅形制特殊,而且流行年代與分布范圍具有強烈的時代和地域特征,其背后可能蘊含著深刻的自然與社會原因。本文意圖梳理其發(fā)展演變過程,并就相關(guān)問題進行探討。一、凸字形房址的分類
1.甲A類內(nèi)室平面形狀呈圓形或近圓形,根據(jù)門廳形制不同分兩小類。甲AⅠ類:門廳前凸明顯,形制不規(guī)整,左右不對稱。楊官寨遺址F19,居室總進深約5、間寬約3.2米。內(nèi)室平面近圓形,東南部有一灶址,有煙道與東壁相連。門廳前凸較甚,長達2.5米,左、右不對稱。門道長約0.3米,與門廳相接處墻壁呈圓弧形[19](圖三,1)。楊官寨遺址F14,居室總進深約5.5、間寬約4.5米。內(nèi)室平面近圓形,后部有一灶址。門廳凸出明顯,長約1.8米,左、右不對稱,西壁與內(nèi)室相接處有一壁灶。門道長約0.25米,連接門廳與外間[20](圖三,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陜西靖邊廟梁遺址龍山時代遺存發(fā)掘簡報[J]. 邵晶,邸楠,楊國旗,何存禮,王陽陽,趙向輝,趙軻,康寧武,李文海,張文寶,夏楠. 考古與文物. 2019(04)
[2]初論陜北地區(qū)龍山前期遺存[J]. 邵晶. 考古與文物. 2019(04)
[3]陜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J]. 馬明志,翟霖林,張華,杜林淵,王蕾,趙汗青. 考古. 2019(07)
[4]陜西榆林寨峁梁遺址2014年度發(fā)掘簡報[J]. 孫周勇,邵晶,趙向輝,楊國旗,唐博豪,衛(wèi)雪,徐舸,康寧武,郝志國,戴峰. 考古與文物. 2018(01)
[5]試論寨峁梁遺址的分期及年代[J]. 衛(wèi)雪,孫周勇,邵晶. 考古與文物. 2018(01)
[6]寧夏隆德沙塘北塬遺址2013年發(fā)掘簡報[J]. 樊軍,王曉陽,楊劍,劉世友,朱爭爭,呂建平,陳國強,賈長有. 文博. 2017(06)
[7]考古埋藏學的田野實踐與思考[J]. 錢耀鵬,毛瑞林. 南方文物. 2016(02)
[8]試析寧夏海原縣林子梁遺址的兩類遺存[J]. 陳小三. 考古. 2016(01)
[9]山西河曲縣坪頭遺址新石器時代房址發(fā)掘簡報[J]. 趙杰,王繼平. 考古. 2014(10)
[10]試論泉護二期文化[J]. 王煒林. 考古與文物. 2011(06)
本文編號:3089412
【文章來源】:考古.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凸字形房址
在有關(guān)史前建筑的描述與研究中,有兩類形制差異明顯的建筑被稱作“凸字形房址”,一類由居室與門道組合,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1);另一類則不包括門道,僅居室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圖一,2)。這種將同一概念用于不同形制遺存的做法不符合考古學概念通常的界定原則,使得在涉及上述兩類房址的相關(guān)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概念混亂。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緣于將建筑平面和居室平面兩個建筑學概念相混淆所致,反映了研究者對于“凸字形房址”這一建筑概念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qū)。一般而言,在以平面形狀對史前房址進行分類時多以居室部分的平面形狀作為標準,可將其分為圓形、方形、長方形、五邊形等,這一分類標準不包括門道。因此,上述前一類房址并不能歸為凸字形房址,而應(yīng)據(jù)居室平面形狀進行判定,后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凸字形房址。據(jù)此標準,本文所論凸字形房址的概念為,除門道以外,居室主體自后部向前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收縮,平面形狀呈凸字形的史前建筑遺存[1]。凸字形房址的居室一般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后部較寬闊,可稱為“內(nèi)室”;前部較狹窄,與門道相連,可稱為“門廳”。與習見的方形、圓形等房址不同,凸字形房址不僅形制特殊,而且流行年代與分布范圍具有強烈的時代和地域特征,其背后可能蘊含著深刻的自然與社會原因。本文意圖梳理其發(fā)展演變過程,并就相關(guān)問題進行探討。一、凸字形房址的分類
1.甲A類內(nèi)室平面形狀呈圓形或近圓形,根據(jù)門廳形制不同分兩小類。甲AⅠ類:門廳前凸明顯,形制不規(guī)整,左右不對稱。楊官寨遺址F19,居室總進深約5、間寬約3.2米。內(nèi)室平面近圓形,東南部有一灶址,有煙道與東壁相連。門廳前凸較甚,長達2.5米,左、右不對稱。門道長約0.3米,與門廳相接處墻壁呈圓弧形[19](圖三,1)。楊官寨遺址F14,居室總進深約5.5、間寬約4.5米。內(nèi)室平面近圓形,后部有一灶址。門廳凸出明顯,長約1.8米,左、右不對稱,西壁與內(nèi)室相接處有一壁灶。門道長約0.25米,連接門廳與外間[20](圖三,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陜西靖邊廟梁遺址龍山時代遺存發(fā)掘簡報[J]. 邵晶,邸楠,楊國旗,何存禮,王陽陽,趙向輝,趙軻,康寧武,李文海,張文寶,夏楠. 考古與文物. 2019(04)
[2]初論陜北地區(qū)龍山前期遺存[J]. 邵晶. 考古與文物. 2019(04)
[3]陜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J]. 馬明志,翟霖林,張華,杜林淵,王蕾,趙汗青. 考古. 2019(07)
[4]陜西榆林寨峁梁遺址2014年度發(fā)掘簡報[J]. 孫周勇,邵晶,趙向輝,楊國旗,唐博豪,衛(wèi)雪,徐舸,康寧武,郝志國,戴峰. 考古與文物. 2018(01)
[5]試論寨峁梁遺址的分期及年代[J]. 衛(wèi)雪,孫周勇,邵晶. 考古與文物. 2018(01)
[6]寧夏隆德沙塘北塬遺址2013年發(fā)掘簡報[J]. 樊軍,王曉陽,楊劍,劉世友,朱爭爭,呂建平,陳國強,賈長有. 文博. 2017(06)
[7]考古埋藏學的田野實踐與思考[J]. 錢耀鵬,毛瑞林. 南方文物. 2016(02)
[8]試析寧夏海原縣林子梁遺址的兩類遺存[J]. 陳小三. 考古. 2016(01)
[9]山西河曲縣坪頭遺址新石器時代房址發(fā)掘簡報[J]. 趙杰,王繼平. 考古. 2014(10)
[10]試論泉護二期文化[J]. 王煒林. 考古與文物. 2011(06)
本文編號:30894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08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