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紀之前中國高臺建筑發(fā)展演變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K879.1
【圖文】:
“母辛宗”復原平、剖面圖
河南輝縣固圍村M2平、剖面圖
圖 3 中山王陵 M1 上享堂復原圖3.1.2 墓上封土西周時期,晉國、燕國、虢國、(弓魚)國等列國侯墓沒有發(fā)現(xiàn)封土,只在河南羅山縣蟒張鄉(xiāng)天湖村晚商息氏家族墓地 41 號墓上發(fā)現(xiàn)殘存高 0.3 米的封土 ,在河南?h辛村西周早期的衛(wèi)國一號墓發(fā)現(xiàn)厚約 1.5 米的夯土。直到春秋時期,在秦國、齊國、晉國的國君大墓上,都沒有發(fā)現(xiàn)封土。韓國河認為,封土和封樹的制度應是東周時的產(chǎn)物 ,王世民認為“中國古代冢墓的普遍出現(xiàn)是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東周時期是古代王陵制度在列國呈多元發(fā)展,并逐步整合形成較為成熟的帝王陵寢制度的重要時期。以下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1] 楊鴻勛.戰(zhàn)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J].考古學報,1980(01):119-13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田亞岐;;秦都雍城布局研究[J];考古與文物;2013年05期
2 李海群;王倩;;中國古代高臺建筑的緣起[J];黑河學刊;2013年02期
3 張曉瑞;藺寶鋼;楊洪波;;史學空間下中國古代高臺的傳承——以陜西寶雞石鼓閣高臺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年05期
4 李鑫;劉新;;中國傳統(tǒng)宮殿建筑的政治符號分析[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5 郭明;;先秦時期墓上建筑研究[J];華夏考古;2012年01期
6 劉雨婷;;唐代以前宮殿賦的描寫內(nèi)容及其建筑史料價值[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黃彩艷;;“臺基”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變化[J];藝海;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黃希明;;古代都城規(guī)劃與宮殿發(fā)展的耦合[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八輯(上)[C];2012年
2 王貴祥;;關于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基址規(guī)模問題的探討[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上)[C];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泳含;漢代建筑冥器及畫像磚石中出現(xiàn)的合院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2 何樂君;洹北商城宮殿區(qū)一號建筑基址復原研究[D];南京大學;2017年
3 蔡昶;隋唐時期宮殿建筑臺基與基礎營造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4 杜娟;中國傳統(tǒng)宮殿建筑的文化哲學考察[D];西北大學;2015年
5 李高勇;夏商西周宮殿建筑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6 郝思嘉;漢代上林苑宮苑空間初探[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7 辛嵐;明代宮城午門形制演變特征探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8 盧亞東;秦宮殿建筑形制與技術特點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4年
9 吳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宮殿建筑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10 岳巖敏;中國早期建筑的發(fā)展與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7455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74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