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遺址頂部風化層加固試驗研究
[Abstract]:Arid climate, ba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evere weathering on the surface of northwest China make the earth ruins disappear gradually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s glutinous rice slurry and SH as grouting material to reinforce the weak weathering layer on the top of the site, through micro-penetration instrument, infrared thermal imager, Acoustic instrument and simulated rain tes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and durability after reinforcemen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wave velocity and disintegr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water erosion resistance of soil sites strengthened by SH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glutinous rice pulp. When the grouting pore diameter is 25mm, the penetration radius of each concentration slurry is the largest. After strengthening with 2%SH slurry,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nti-disintegration ability are increased by 2.6 times and 1.63 time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2%SH slurry can be used as the best choice for anti-weathering reinforcement material.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西部災害與環(huán)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蘭州理工大學甘肅省土木工程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BAK16B02) 文化遺產(chǎn)領(lǐng)域科學和技術(shù)研究課題(2013-YB-SQ-120)資助
【分類號】:K878;TU746.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峗;;土遺址加固保護概述[J];土工基礎;2009年05期
2 楊學祥;袁萬紅;;膨脹土地區(qū)土遺址病害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03期
3 張金風;;土遺址保護中的加固過程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01期
4 閆增峰;王江麗;董俊剛;劉克成;尚瑞華;;西安土遺址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實踐與研究進展[J];建筑與文化;2014年03期
5 王卓;;土遺址保護錨固技術(shù)研究現(xiàn)狀[J];絲綢之路;2012年08期
6 趙海英,李最雄,韓文峰,王旭東,諶文武;西北干旱區(qū)土遺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S2期
7 王峗;;土遺址損害形式和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8 崔凱;諶文武;韓琳;王旭東;韓文峰;;干旱區(qū)土遺址掏蝕區(qū)土鹽漬劣化與風蝕損耗效應[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09期
9 陳婕;;淺析土遺址保護的影響因素及保護方式[J];四川建材;2012年02期
10 陳婕;;綜述土遺址保護的研究現(xiàn)狀及意義[J];山西建筑;2012年1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雙林;楊穎亮;楊憲偉;原思訓;;潮濕土遺址加固保護材料的初步篩選[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周環(huán);張秉堅;李最雄;王旭東;;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的防水與加固保護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三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克彪;;土遺址搬遷保護技術(shù)研究——南京市“江東門遺骸遺址”搬遷保護技術(shù)[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周雙林;楊穎亮;原思訓;;潮濕土遺址加固保護材料的初步篩選[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輯)[C];2004年
5 王旭東;李最雄;郭青林;;干旱環(huán)境下土遺址防風化加固室內(nèi)實驗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周環(huán);張秉堅;李最雄;;用潮汽固化有機硅材料保護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李最雄;;我國古絲綢之路土遺址保護加固研究[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shù)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于龍龍;王菊琳;張金鳳;;土遺址加固材料性能及加固效果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七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周雙林;于占海;付春江;周之鐳;;山海關(guān)夯土長城保護棚架及相關(guān)問題[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蘇賢哲;胡道道;;基于Fenton試劑加速TEOS交聯(lián)土壤團粒的新方法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5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中的理論問題[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謝志娟;土遺址保護關(guān)鍵技術(shù)取得突破[N];甘肅日報;2009年
2 課題承擔單位:敦煌研究院;土遺址保護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胡唯元;新保護技術(shù):為土遺址“強身健體”[N];科技日報;2008年
4 李最雄邋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物保護協(xié)會副理事長;我國土遺址亟待搶救加固[N];科技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張奇鋒;土遺址保護 水知道答案[N];廣東科技報;2011年
6 敦煌研究院 李最雄;搶救古絲路瀕危土遺址[N];科技日報;2002年
7 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 曹岳森;回填在土遺址保護領(lǐng)域的適用性分析[N];中國文物報;2007年
8 記者 李峰;國家壁畫與土遺址保護技術(shù)中心通過驗收[N];甘肅日報;2013年
9 記者 郭桂香 特約記者 龐博;大型土遺址保護專家研討會在西安召開[N];中國文物報;2005年
10 通訊員 陳偉;全國首例土遺址文物保護綜合監(jiān)測項目在庫車進行[N];新疆日報(漢);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朱世彬;直流電場抑制潮濕土遺址毛細水上升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周環(huán);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的加固保護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李敏;潮濕狀態(tài)土遺址的斥水—碳化保護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4 孫滿利;吐魯番交河故城保護加固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國強;土遺址化學加固效果評價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2 夏婷婷;新疆土遺址價值構(gòu)成及評估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徐新新;土遺址博物館光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4 許江濤;土遺址博物館室內(nèi)空氣品質(zhì)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5 鄔雪江;土遺址病害評估模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6 司馬高飛;微型竹錨桿加固潮濕環(huán)境下土遺址的試驗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7 高延生;潮濕環(huán)境下土遺址化學加固試驗的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8 歐陽先庚;土遺址加固保護無損檢測中溫度場與應力場的關(guān)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9 王南;夯筑土遺址木錨桿錨固性能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10 賈付春;中原地區(qū)潮濕土遺址保護理念探索與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4711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47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