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格子吐蕃墓碑補考
[Abstract]:The ancient Tibetan tombstone unearthed in Lijiang lattice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tripartite relations among Tubo, Nanzhao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content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inscription have been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in Tibetan and ethnic circles. The important words involved in the inscription have been studied and verified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many Chinese transl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colleagu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paper puts some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xt, and re-translates and studies the inscriptions in order to seek advice from the colleagu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作者單位】: 西藏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K877.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馮智;發(fā)現(xiàn)于滇西北的藏文石碑──格子石碑[J];西藏研究;199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啟龍;陰海燕;;60年藏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成就及其走向(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若愚;“夷漢雜處”——一座邊地古城的政治、族群與文化[D];廈門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堯;陳踐;;吐蕃職官考信錄[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2 李有恒;;云南麗江盆地一個第四紀哺乳類化石地點[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1年02期
3 張新寧;;云南德欽縣納古石棺墓[J];考古;1983年03期
4 巴臥·祖拉陳哇 ,黃顥;《賢者喜宴■》摘譯[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秋實;開元至貞元年間唐與南詔關系考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木芹;貞元間唐詔蒼洱之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3年01期
3 徐興祥;西洱河戰(zhàn)爭起因辨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4 田峰;;吐蕃與南詔交往略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潘京京;唐代云南第一任安撫使韋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6 李福長;牛秋實;;唐初至天寶年間唐與南詔的關系[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張子新;;吐蕃對吐谷渾和南詔的不同統(tǒng)治政策及其對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4期
8 趙心愚;;唐蕃在洱海地區(qū)的爭奪與越析詔的興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12期
9 趙心愚;;唐貞元中南詔背蕃歸唐的主要原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10 趙心愚;;南詔吐蕃聯(lián)盟關系走向破裂的記錄——趙昌奏狀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心愚;;吐蕃入滇與滇藏交通的發(fā)展[A];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論文集[C];2006年
2 王顯;王明貴;王小豐;;唐與南詔及與吐蕃的和親比較研究[A];滇川黔桂四。▍^(qū))毗鄰縣第二屆彝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公;;從張九齡書信看唐朝對云南的經營[A];滇川黔桂四。▍^(qū))毗鄰縣第二屆彝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康;;唐論博言墓志考釋[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5 李必忠;;論唐玄宗時期的社會矛盾——兼論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A];唐史論叢(第二輯)[C];1987年
6 齊東方;;都蘭吐蕃墓群[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7 李文實;;中國歷史上唐與吐蕃的關系[A];唐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8 王定璋;;略論李白詩中的戰(zhàn)爭題材[A];李白學刊(第二輯)[C];1989年
9 常澤鴻;;研究云南民族史的兩部珍貴歷史畫卷[A];少數(shù)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10 黃盛璋;;再論漢(龍家)、于闐(Dum)、吐蕃文書(Lung dor)皆為“龍家”互證落實為三重證據(jù)[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家鳳;鳳迦異與南詔[N];云南日報;2004年
2 南方;打開南詔歷史大門的金鑰匙[N];云南政協(xié)報;2000年
3 熊元正;仿效唐王朝的南詔政治制度[N];云南日報;2002年
4 通訊員 蘇麗菊;巍山精心打造南詔旅游小鎮(zhèn)[N];大理日報(漢);2007年
5 趙守值;州南詔史研究會召開學術年會[N];大理日報(漢);2008年
6 游上;唐代成都的民族學校[N];成都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王春波;楚雄南詔遺風園專家研討會舉行[N];楚雄日報(漢);2005年
8 通訊員 陸向榮;巍山加快文化興縣步伐[N];大理日報(漢);2007年
9 趙守值;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成果豐碩[N];大理日報(漢);2010年
10 李公;從《南詔德化碑》看南詔疆域[N];云南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中和;吐蕃王朝與周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2 張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制研究[D];南京大學;1993年
3 扎西當知;吐蕃噶氏家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4 陳大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樸城軍;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6 王璞;藏族史學思想論綱[D];云南大學;2002年
7 楊惠玲;宋元時期藏區(qū)經濟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王潔;黠戛斯歷史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9 王世麗;安北單于都護府與唐代北部邊疆民族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02年
10 馮智;吐蕃東向發(fā)展與融合——赤祖德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紫君;唐中央與南詔關系述評[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耀;晚唐五代的河隴吐蕃[D];蘭州大學;2011年
3 張瑛;唐代吐蕃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徐梅;南詔宗教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百歲;唐蕃戰(zhàn)爭新探[D];蘭州大學;2006年
6 更合才讓;吐蕃六氏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7 屈廣燕;高麗忠宣王在元朝的行跡[D];暨南大學;2006年
8 杜麗理;南詔與唐朝、吐蕃及東南亞地區(qū)關系述論[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康珠才讓;吐蕃末代贊普墀達瑪吾東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黃思強;大唐天竺使王玄策事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32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43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