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詞:實現(xiàn)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頁
>
期刊
>
四川文物
>
2011年4期
試論原件、復制品在考古遺址博物館中的作用
分享
摘要
考古遺址博物館依托考古原址而建,考古原址及其出土的文物原件構成了遺址博物館的主體,是博物館生命力的源泉.考古遺址的“原址原狀”保護和出土文物的“原址原件”展示,體現(xiàn)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脫離了遺址氛圍的原件,就偏離了它的時空坐標,其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已被大大削弱.復制品和仿制品替代原件作為展品、教具、道具或紀念品在考古遺址博物館中被廣泛使用的現(xiàn)象,令人喜憂參半.如何恰當?shù)乩脧椭破?值得進一步分析討論.
作者
白巖
魯樹泉
作者單位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四川省青神縣文物管理所
刊期
2011年4期
PKU
關鍵詞
考古遺址博物館
文化遺產(chǎn)保護
原件
復制品
參考文獻
[1]
張男.
遺址博物館建筑研究——“區(qū)外”模式遺址博物館建筑設計初探.
天津大學,
2004
[2]
白巖.
論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及發(fā)展.
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
2001
[3]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6
[4]
同[9].
[5]
Hedley Swain.
An Introduction to Museum Archaeol-ogy.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吳永琪;李淑萍;張文立.
遺址博物館學概論.
[7]
遺址回填保護后,在原遺址上覆蓋了1.5米厚的土層,按照1:1的比例予以科學復原.復原后的遺跡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四周以柵欄墻圍護,長約80、寬約60米的大殿臺基突兀于地面之上,2000多個柱礎洞分布在四周.宮殿的臺階,水井,滲井,水道都按照原物進行了模擬布置.臺基下還以卵石或石片砌成了檐下散水,廊道鋪有仿漢花磚,清晰地反映出當時宮殿的建筑布局和風格.
[8]
漢陽陵宗廟遺址(即“德陽宮”遺址)是陽陵陵園中極為重要的建筑遺跡,占地面積60000平方米,平面為“回”字形雙回廊結構,形制規(guī)整,規(guī)模宏大,可與當年漢長安城的禮制建筑媲美,是目前發(fā)現(xiàn)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廟建筑遺址.在保護和展示手法上,采用了將遺址局部復原水平上移、大面積進行綠化的方式.
[9]
魯琪.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復原陳列的探討.
中國博物館,
1985,01
[10]
黃展岳.
重溫大葆臺漢墓.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11]
國家文物局;財政部.
關于印發(fā)“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通知.
[12]
單霽翔.
實現(xiàn)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研究,
2011,01
[13]
Davis,Peter;何傳坤.
‘Ecomuseumsand Sustainabilityin Italy,Japan and China:Concept adaptation trough implementation.
London:Routledge,
2007
[14]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秘書處.
古跡遺址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
[15]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d Heritage Convention Ⅱ.E Integrity and/or au-thenticity 86:In relation to authenticity,the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r historic buildings or districts is justifiable only i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Reconstruction is acceptable only on the basis of complete and detailed documentation and to no extent on conjecture.
[16]
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 (ICOM,2006),4.7Reproductions:Museums should resp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original when replicas,reproductions,or copies of items in the collection are made.All such copies should be permanently marked as facsimiles.
[17]
模擬考古通過模擬田野考古的形式,為實踐者提供的一種親自動手參與“考古發(fā)掘”的模擬活動.1994年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在國內率先開展此活動,目前,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博物館、香港文物探知館、陜西漢陽陵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都先后開展了此項活動.
[18]
.
_ FullResultReport !questionnaireid_ 203522439! charttype_ 3.html
[19]
國家文物局.
國際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件選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
[20]
張文立.
遺址博物館科學研究的探討.
文博,
1985,05
[21]
張云.
試析遺址博物館講解之特點.
文博,
1990,04
[22]
張文生.
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
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1997
[23]
吳永琪;李淑萍;張文立.
遺址博物館學概論.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4]
單霽翔先生評價到:為了維護考古遺址環(huán)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建筑表現(xiàn)得斟酌與克制”,建筑主體完全安排在地下,力爭使建筑形式消隱于考古遺址環(huán)境之中,只有中央庭院、下沉天井和建筑邊界,非常有限的建筑體量突出地面,最大限度地尊重考古遺址的景觀環(huán)境.參見.
[25]
大葆臺漢墓發(fā)掘組.
北京大葆臺漢墓.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26]
王永波;劉曉燕.
漢代王侯的陵寢用枕.
東南文化,
1998,04
相似文獻
查看更多>>
本文關鍵詞:實現(xiàn)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
2364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3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