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刺史李庭光相關(guān)問題稽考
[Abstract]:S. 1523 Shangbo 40 transcribes the history of spines in Shazhou and the preface of Li Tingguang's monument and preface to the Mogao Ling Rock Grottoes by Lu Jun. However, some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Li Tingguang as Li Guangting, and its age is main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later period of Wuzhou and Tianbao. Starting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in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age and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 cultural relic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inscription itself,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e author of the tablet is Li Tingguang in four aspects: the inscription itself, the time, the identity and the place of origin. Dou Lujun's chief, Dou Lujun, changed his name to Dou Lu Jun not later than four years after Jinglong (710) May; his appointment as a thorn in Shazhou should be four years from Changan (704) to Jinglong; the inscription was written in Jinglong for four years.
【作者單位】: 敦煌研究院編輯部;
【分類號】:K877.4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施安昌;武周新字“W\0”制定的時間——兼談新字通行時的例外[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01期
2 李靜杰;關(guān)于武則天“新字”的幾點認識[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04期
3 趙紅;;《敦煌碑銘贊輯釋》補訂[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05期
4 施安昌;武則天造字之訛變——兼談含“新字”文物的鑒別[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04期
5 王團戰(zhàn);大周沙州刺史李無虧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J];考古與文物;2004年01期
6 曾良,蔡俊;《敦煌碑銘贊輯釋》補校[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7 榮新江;;《唐刺史考》補遺[J];文獻;1990年02期
8 趙紅;《敦煌碑銘贊輯釋》補校[J];語言研究;2003年04期
9 張衛(wèi)東;;唐代刺史的任期與特點[J];中州學刊;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崇琛;;中西交通視野下的《聊齋》狐貍精形象——從《聊齋》中狐貍精的“籍貫”說起[J];蒲松齡研究;2008年03期
2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3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馮廣宏;;禹生西羌廣柔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鮑恒;詞體與詞體學略論——詞學研究中的兩個基本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6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樊俊利;;試論鄭珍《說文逸字》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范蓓蕾;;古詩文教學有效誦讀的求致路徑[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李德新;;唐代火災(zāi)及防治措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gòu)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孫秋霞;;藝術(shù)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6 王明珂;;中國古代考古驚人發(fā)現(xiàn)的歷史人類學研究[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zhì)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zhì)學史論叢(4)[C];2002年
8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梁青;;《新撰萬葉集》中和歌與漢詩的對應(yīng)——以主題為中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品素;;《歧路燈》中的“訖”[A];中國訓(xùn)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迪;清乾隆朝內(nèi)府書畫收藏[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鄭君;基于文獻的中藥毒性認識變化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yīng)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海賓;民事連帶責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shè)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趙巍;從《史記》看司馬遷的《詩》學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馬世長;《四獸因緣》考[J];敦煌研究;1989年02期
2 施安昌;從院藏拓本探討武則天造字[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04期
3 施安昌;關(guān)于武則天造字的誤識與結(jié)構(gòu)[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04期
4 胡寶華;試論唐代開元時期的地方吏治[J];河北學刊;198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文琴;;吐蕃統(tǒng)治時期影響酒泉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幾個因素[J];發(fā)展;2013年1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2318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31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