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沖突論視角下二里頭文化城址變遷
[Abstract]:"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holds that culture often has a value orientation that is far superior to other cultures, and the result of cultural conflict will lead to new cultural models and types. Conflicts often occur on the fault line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are the basic root of the evolution of world pattern.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 from late Longshan to Erligang culture perio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hange of Erlitou cultural city 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The site of Erlitou Culture appeared on the edge of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ulture. It was a stronghold for outward expansion and a transit station for seizing resources during its boom period, and it was also the last line to be adhered to during the period of weakness. The final abandonment of the city site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cultural pattern.
【作者單位】: 洛陽師范學(xué)院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
【分類號】:K878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學(xué)榮;許宏;;“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紀(jì)要[J];考古;2006年09期
2 許宏;;從二里頭遺址看華夏早期國家的特質(zhì)[J];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3 方孝廉;方媛媛;方莉;;二里頭遺址都邑探討[J];洛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0年03期
4 向桃初;;二里頭文化向南方的傳播[J];考古;2011年10期
5 鄭杰祥;;二里頭文化商榷[J];河南文博通訊;1978年04期
6 傅淑敏;;我對二里頭文化的看法[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7年02期
7 鮑穎建;;試論娘娘寨遺址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遺存[J];中原文物;2014年01期
8 許宏;;“二里頭”的意義[J];休閑讀品(天下);2012年01期
9 杜金鵬;;讀《偃師二里頭》[J];考古;2000年08期
10 李維明;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與夏文化初始[J];中原文物;200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潤權(quán);;資訊革命和國家起源兼談二里頭是否進(jìn)入國家社會[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方酉生;;略論二里頭遺址第一期遺存與夏代紀(jì)年——兼評《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與夏文化初始》[A];中國史前考古學(xué)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jì)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3 張國碩;;夏都探尋[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xué)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詹子慶;;中國北方“草原之路”的推想——謹(jǐn)以此短文慶賀孟世凱教授七十華誕[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10條
1 齊大任;二里頭:與夏商文化的親密接觸[N];中國文化報(bào);2005年
2 本報(bào)記者 李政;檢視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的新視野[N];中國文物報(bào);2005年
3 彭小軍;艾蘭:二里頭與中華文明的形成:一種新的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bào);2007年
4 許宏;二里頭時代的“邦國”[N];團(tuán)結(jié)報(bào);2010年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廣闊;鄭州大師姑二里頭城址發(fā)現(xiàn)的意義[N];中國文物報(bào);2005年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廣闊;再思二里頭文化的來源[N];中國文物報(bào);2005年
7 李維明;二里頭考古 揭開夏都塵封千載的面紗[N];中國藝術(shù)報(bào);2003年
8 新總;探秘華夏第一都[N];北京科技報(bào);2003年
9 新華社記者 桂娟;偃師二里頭發(fā)現(xiàn)3600多年前“紫禁城”[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 高江濤 魏繼印;二里頭遺址宮殿區(qū)建筑格局的變與不變[N];中國文物報(bào);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袁廣闊;二里頭文化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05年
2 李麗娜;龍山至二里頭時代城邑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0年
3 李鋒;鄭州大師姑城址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0年
4 段天t,
本文編號:22644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26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