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魏晉至宋元時期佛教遺存中的玻璃器
本文選題:玻璃器 + 佛教; 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10期
【摘要】:中國古代玻璃器除墓葬外主要出土于魏晉至宋元時期的佛教塔基地宮中,往往與金銀、瑪瑙、水晶、錢幣等貴重物品一同封存,顯然有著特定的功能和涵義。此外,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新疆庫木吐拉石窟等佛教壁畫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玻璃器的圖畫形象,顯示出玻璃器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尋常的一面。這些佛教遺存中的玻璃器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并常常有文獻、石刻文字為依據(jù),年代準(zhǔn)確、性質(zhì)清楚,是研究中國古代玻璃器的重要材料。本文通過對這些玻璃器資料的對比,分析了佛教壁畫中出現(xiàn)玻璃器的原因,探討了佛教遺存中玻璃器的功能,認(rèn)為其主要承擔(dān)香水瓶、供養(yǎng)器和舍利容器的功能。并在此基礎(chǔ)上,淺析了玻璃器在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認(rèn)為佛教中玻璃器的使用和其功能符合經(jīng)典的要求及人們對神圣器物的需要,更與人們對佛教義理精神的理解相契合。
[Abstract]:Except for the tomb, the ancient Chinese glassware was mainly unearthed in the Buddhist pagoda base from Wei, Jin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t was often sealed with gold and silver, agate, crystal, coins and other valuables, which obviously had a specific function and meaning. In addition, in Buddhist murals such a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Anxi Yulin Grottoes, Xinjiang Kumutula Grottoes and so on,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of glassware also appeared, showing the unusual side of glass war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glass objects in these Buddhist remains, which are of rich types, and often have documents, stone inscriptions as the basis, accurate age, clear na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glass wa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glasswar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glassware in Buddhist frescoes,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glassware in Buddhist remains, and considers that it mainly undertakes the functions of perfume bottle, feeder and Sherry container.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ole of glass ware in Buddhism, and thinks that the use and function of glass ware in Buddhism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riptures and people's needs for sacred objects, and are in accord with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ist spirit of righteousness and reason.
【作者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分類號】:K87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霍旭初;敦煌佛教藝術(shù)的西傳——從新發(fā)現(xiàn)的新疆阿艾石窟談起[J];敦煌研究;2002年01期
2 鄭金星;劉受農(nóng);楊榮春;梁白泉;;江蘇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塔基發(fā)掘記[J];考古;1961年06期
3 鄭紹宗;;Qg蒙古寧城縣武官營子發(fā)現(xiàn)的遼代石函[J];考古;1964年11期
4 朱捷元;秦波;;陜西長安和耀縣發(fā)現(xiàn)的波斯薩珊朝銀幣[J];考古;1974年02期
5 安家瑤;;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J];考古學(xué)報;1984年04期
6 ;天津薊縣獨樂寺塔[J];考古學(xué)報;1989年01期
7 ;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簡介[J];文物;1972年01期
8 ;河北定縣發(fā)現(xiàn)兩座宋代塔基[J];文物;1972年08期
9 金戈;;密縣北宋塔基中的三彩琉璃塔和其它文物[J];文物;1972年10期
10 ;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J];文物;197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周圍為中心[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03期
2 梁銀景;;朝陽北塔出土泥塑像的淵源及奉安場所探討[J];邊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3 崔劍鋒;劉爽;魏東;吳小紅;;中國烏銀工藝的首次發(fā)現(xiàn)和初步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4 萬雄飛;;遼寧阜新關(guān)山遼墓出土瓷器的窯口與年代[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5 孫勐;;淺談北京地區(qū)金代佛教考古的發(fā)現(xiàn)[J];北京聯(lián)合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1期
6 許曉東;遼代的琥珀工藝[J];北方文物;2003年04期
7 董健麗;;遼代宗教瓷器述論[J];北方文物;2009年02期
8 陸水林;;新疆經(jīng)喀喇昆侖山口至列城道初探[J];中國藏學(xué);2011年S1期
9 徐蘋芳;;中國舍利塔基考述[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4年04期
10 林梅村;;疏勒語考[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永利;;試論中國古代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的分布與源流[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xué)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第37卷)[C];2011年
2 陸離;;俄、法所藏敦煌文獻中一件歸義軍時期土地糾紛案卷殘卷淺識——對Дх.02264、Дх.08786與P.4974號文書的綴合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芮傅明;;彌勒信仰與摩尼教關(guān)系考辨[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4 康柳碩;;波斯薩珊銀幣在中國西北地區(qū)流通的若干問題[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5 王志高;;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容器漫談——兼論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玻璃容器的來源[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孫泓;;絲綢之路向東延伸的新資料——從東北亞地區(qū)出土的考古資料看西方文化的傳播[A];“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張郁;;草原絲綢之路——契丹與西域[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xué)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8 張郁;;草原絲綢之路契丹印跡[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四輯)[C];2003年
9 孫泓;;從考古資料看西域文化在新羅的傳播[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10 烏蘭;;印藏蒙一統(tǒng)傳說故事的由來[A];蒙古史研究(第六輯)[C];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邵穎濤;冥界與唐代敘事文學(xué)研究[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2 侯艷;漢譯佛經(jīng)之美術(shù)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1年
4 張曉東;遼代磚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5 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1年
6 范淑英;古意:一種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美術(shù)考古[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7 王銳;耀州瓷藝術(shù)圖像比較研究[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8 王萌;北朝時期釀酒、飲酒及對社會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2年
9 謝麗;綠洲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塔里木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歷史嬗變[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1年
10 李Y枚,
本文編號:21004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10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