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吐夫文化再研究
本文選題:利凡特地區(qū) + 納吐夫文化。 參考:《吉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霍德(Hodder)說,“物質文化是在概念意義的框架上建構的。物質文化是觀察社會關系的主觀途徑”。當我們將物質文化的各部分組合起來,盡管大部分是不完整的碎片,但仍然可以洞悉社會結構和社會中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人如何看待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變化。 本文擬通過分析總結納吐夫文化早晚期階段性特點,厘清納吐夫文化早晚兩個階段所反映的社會結構及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過程。 納吐夫文化早期大型社區(qū)的形成反映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人類群體史無前例地大規(guī)模聚集,使納吐夫人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合作和矛盾。建造大型建筑、制作磨制石器均需要大量投入時間和體力,產生了社區(qū)內的普遍合作。而組成社區(qū)的大部分個體之間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如果沒有一個被所有人認同的目標指向,聚落很難向更高的等級發(fā)展。宗教性建筑的存在說明了這個問題。大量隨葬個人裝飾品說明,個體符號化表達的意向相當強烈,這可能引導了等級意識的產生。 納吐夫文化晚期,社區(qū)解體,,大家庭分解為核心家庭,回歸到游動的生活方式。人們擴大食譜,改變生存策略,這是對新仙女木時期氣候惡化的反應。盡管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倒退,但我們不能說納吐夫文化晚期又回到舊有的生活模式。游動的納吐夫人會定期回到社區(qū)墓地埋葬死者,進行宗教儀式,墓地成為社區(qū)內人們維持關系的重要場合。出現(xiàn)了具有新石器特點的葬俗,這表明盡管面臨危機,但社區(qū)仍然以另一個形式發(fā)展著,而與埋葬有關的活動成為維系這個“隱藏”的社區(qū)關系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認為是宗教。 納吐夫文化是近東史前文化序列中的一個過渡性文化,具有其獨特性。對納吐夫文化的認知提醒我們不能完全以直觀的眼光看待和解釋納吐夫文化前后的發(fā)展序列,否則會影響我們對一個文化的正確認識。
[Abstract]:"material culture is constr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meaning," Hodder said. Material culture is the subjective way to observe social relations. When we combine the various parts of material culture, 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incomplete fragments, we can still have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the ideology of people in society (how people look at people, people and space,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oner or later period of Natuff culture and to clarify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change reflected in the two stages of Natuff culture sooner or late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communities in the early days of Natuff culture reflected the chang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unprecedented mass gathering of human groups confronted Mrs. Natu with two problems, cooperation and contradi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buildings and the making of grinding tools took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resulting in widespread community cooperation. And most of the individuals who make up the community are not related by blood, and without a goal that everyone agrees on, it is difficult for settlements to evolve to a higher level. The existence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llustrates this problem. A large number of personal ornaments show that the intention expressed by individual symbolization is quite strong, which ma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hierarch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late Natuff culture, the community broke up, the extended family broke down into the nuclear family and returned to the swimming way of life. People expand their diet and change their survival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new Andromeda climate. On the face of it, this may seem a setback, but we cannot say that the late Natuff culture returned to its old way of life. The wandering Lady Natu regularly returns to the community cemetery to bury the dead and perform religious ceremonies, which become important places for the community to maintain relations. The emergence of neolithic burial customs suggests that, despite the crisis, communities are developing in another way, and that burial related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maintaining this "hidden" community relationship. It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 religion. Natuff culture is a trans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ehistoric cultural sequence of the near East. The cognition of Natuff culture reminds us that we can not completely view and explain the sequence of development of Natuff culture before and after, otherwise it will affect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 culture.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883.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德秀;;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農業(yè)起源問題[J];中國農史;1984年04期
2 拉巴;;西藏農業(yè)起源初探[J];西藏研究;1985年02期
3 尚定周;王有文;;略論農業(yè)起源[J];農業(yè)考古;1986年01期
4 張波;;誰是我們的母親—是黃河,還是黃土?——中國農業(yè)起源的“河土辯”[J];農業(yè)考古;1988年01期
5 嚴文明;中國史前稻作農業(yè)遺存的新發(fā)現(xiàn)[J];江漢考古;1990年03期
6 C.蓋瑞·洛布;李治寰;;從人文地理學看農業(yè)起源[J];農業(yè)考古;1991年01期
7 王在德;;試論我國原始農業(yè)起源與發(fā)展[J];農業(yè)考古;1991年01期
8 王紹雄;;專家聚南昌 考古話桑麻 探討農業(yè)起源與發(fā)展問題[J];農業(yè)考古;1991年03期
9 曾雄生;;沒有耕具的動物踩踏農業(yè)——另一種農業(yè)起源模式[J];農業(yè)考古;1993年03期
10 陶利輝;論農業(yè)起源的地理環(huán)境[J];農業(yè)考古;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厚遠;;三封推薦信——懷念導師劉東生先生[A];紀念劉東生院士[C];2009年
2 相欣奕;郭健斌;殷湖北;;傳承與融合,發(fā)展背景下的西藏城市設計——以林芝區(qū)府八一鎮(zhèn)為例[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1)[C];2009年
3 鄧麗君;韓昊英;吳宇哲;;城市聚落規(guī)模的分布特征探討——以浙江省為例[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鄭光;;炎帝文化及其淵源問題[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5 彭邦本;;炎帝、姜炎文化略論[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6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時代與考古學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7 劉明科;;發(fā)掘炎帝農業(yè)文化內涵 打造生態(tài)農業(yè)旅游品牌[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8 計彤;;城市化困境中的節(jié)約型聚落構想[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9 楊建華;;西亞與東亞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較[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王洋;朱林;;淺談血緣社會對鄉(xiāng)土建筑的作用[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溫成浩 李水城;環(huán)境考古與植物考古的最新成果[N];中國文物報;2011年
2 鄭貴斌;弘揚中國古代海洋文化[N];中國海洋報;2005年
3 趙志軍;植物考古學與農業(yè)起源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齊烏云;孢粉分析與環(huán)境考古[N];中國文物報;2001年
5 嚴文明;鄭洛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聚落演變的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1年
6 陳淳 高蒙河;新世紀三峽科技考古的展望[N];中國文物報;2002年
7 何駑;史前古城與中心聚落的關系[N];中國文物報;2002年
8 何努;史前古城與城市的關系[N];中國文物報;2002年
9 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qū)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對文明進程的作用[N];中國文物報;2002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趙志軍;探尋中國北方旱作農業(yè)起源的新線索[N];中國文物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艷;長江三角洲與錢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資源生產:植物考古與人類生態(tài)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吳海燕;魏晉南北朝鄉(xiāng)村社會及其變遷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3 陳朝云;商代聚落體系及其社會功能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4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5 王椺;徽州傳統(tǒng)聚落生成環(huán)境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6 李賀楠;中國古代農村聚落區(qū)域分布與形態(tài)變遷規(guī)律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7 吉篤學;中國北方現(xiàn)代人擴散與農業(yè)起源的環(huán)境考古學觀察[D];蘭州大學;2007年
8 鄭建明;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寧紹平原史前文化演變軌跡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郭曉東;黃土丘陵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發(fā)展及其空間結構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張雪梅;諸神的居所—西部中國的信仰社區(qū)[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琪越;納吐夫文化再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孫永剛;夏家店下層文化經濟形態(tài)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3 熊琳;中國傳統(tǒng)沿水建筑形態(tài)初探[D];湖南大學;2001年
4 連蓓;江南鄉(xiāng)土建筑組群與外部空間[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5 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D];廈門大學;2002年
6 周濤;午亭山村聚落形態(tài)探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
7 潘明率;丁村聚落及其民劇形態(tài)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
8 王晨;黃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與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9 陳捷;鄉(xiāng)土環(huán)境與聚落形態(tài)——靜升鄉(xiāng)土聚落空間形態(tài)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03年
10 陳斌鑫;海鹽縣于城鎮(zhèn)周邊農村聚落形態(tài)的現(xiàn)狀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71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07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