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甘肅禮縣鸞亭山等地出土玉人的功用
本文選題:玉人 + 祭祀��; 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04期
【摘要】:多年來,陜、甘兩地連續(xù)出土長方窄片狀玉人四批,學者多以為是"人犧"或"人殉"。然而分析此類玉人的性質,既不能脫離其祭祀性質的出土單位,也不要忽視器物選材的特殊性。"巫以玉通神",周公制禮作樂,更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從此玉、巫、神三者綁定,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禮儀制度。古人舉行祭祀活動都要有一定的儀式,如殺犧、燔燒、掩埋、唱歌、跳舞等,巫是必不能少的角色。本文根據(jù)出土遺跡單位的祭祀性質和玉人選材的特殊性,首先追溯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玉質人像或圖案的宗教意義,而后列舉了周、秦、漢祭祀屬官的設置以及民間的巫覡活動,認為此類玉人代表的不是人殉和人犧,而與巫祝有關,取招引候神之意,是先秦時期暴巫、焚巫陋習的孑遺。
[Abstract]:Over the years, Shanxi and Gansu unearthed four groups of narrow flake jade, scholars think that "sacrifice" or "human sacrifice." However, in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such jade people, neither can they be separated from the unearthed units of their sacrificial nature, nor shoul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election of objects be ignored. " Wu Yi Yu-tong God ", Zhou Gong made ritual music, but also" jade as six instruments, with the ceremony of heaven and earth quadrangle, from the jade, witches, God three binding, has become a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tiquette system. The ancients held sacrificial activities to have a certain ceremony, such as sacrifice, burnt burning, burying, singing, danc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acrificial nature of unearthed relic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jade selection, this paper first traces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jade figures or patterns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n enumerates the Zhou and Qin dynasties. In the Han Dynasty,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Jade people represented not human sacrifice and sacrifice, but related to witchcraft, which was the relict of evil sorcery and evil sorcery in the pre-Qin period.
【作者單位】: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分類號】:K876.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孫慶偉;;出土資料所見的西周禮儀用玉[J];南方文物;2007年01期
2 王恩田;關于殉葬問題的再認識[J];齊魯學刊;1983年01期
3 師小群;王蔚華;;秦代祭祀玉人[J];文博;2006年03期
4 梁云;曹大志;;2004年甘肅禮縣鸞亭山遺址發(fā)掘主要收獲[J];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5期
5 梁云;;對鸞亭山祭祀遺址的初步認識[J];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元朝;;人祭習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王耘;;論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敬文東;;有一種被遺忘的時間形式仍在召喚我們——以“第三代詩人”趙野為例[J];當代文壇;2008年06期
4 王處輝;郭云濤;;鄉(xiāng)村社會的宗教、實踐及其變遷——對贛中S村宗教狀況的田野調查[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禮——對禮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6 李建光;;論《淮南子》的“真人”信仰及其證明[J];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7 劉杰;;論神仙思想的產(chǎn)生與形成[J];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8 李志剛;;中國上古時期的“生子不舉”[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9 李春霞;;中國“觀景”:景觀研究的一個視域[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孫靜;裘士京;;漢武帝文化政策三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宋芝業(yè);;“幾何”與“幾何之學”的命名——從數(shù)學思想史的視角看徐光啟與利瑪竇對“幾何”與“幾何之學”的理解[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2 左建;士與禮—春秋知識階層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3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李輝;漢譯佛經(jīng)中的宿曜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龔光明;中國古代害蟲觀念與防治技術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包瑞峰;嬴秦禮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衛(wèi)崇文;先秦時期應對災異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沛;戰(zhàn)國時代的黃老“法”理論[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10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穎娜;甲骨卜辭所載商晚期刑罰考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晶;從“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經(jīng)》的原屬文化系統(tǒng)[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申景亮;天水放馬灘秦簡乙種《舊書》釋文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6 王愛蘭;秦漢時期祭天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常懷穎;龍山時期至二里頭早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初探[D];四川大學;2005年
8 喬志芳;事死如生:殷墟晚商墓葬的埋葬觀念[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楊春;內蒙古西岔遺址動物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米博;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斷層現(xiàn)象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懷君,劉軍社;陜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J];考古與文物;2003年03期
2 羅紅俠;扶風黃堆老堡三座西周殘墓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4年03期
3 肖春林;殷代的四方崇拜及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1995年01期
4 王永波;;成山玉器與日主祭——兼論太陽神崇拜的有關問題[J];文物;1993年01期
5 孫華;中山王■墓銅器四題[J];文物春秋;2003年01期
6 孫慶偉;西周玉圭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J];文物世界;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銀川;;文國善——從農(nóng)工到種糧高手[J];兵團工運;1999年12期
2 ;操場[J];散文詩;2005年24期
3 若琳;;墻上的標語[J];民間文化;2000年09期
4 若琳;墻上的標語[J];民間文化;2000年09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杜舉宏;甘肅禮縣:農(nóng)民勞務收入突破5億元[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2 高生茂;甘肅禮縣“文化+機制+科技”探索企業(yè)廉政文化建設模式[N];檢察日報;2013年
3 馬愛文 記者陳龍;十年幫扶成效顯著[N];中國質量報;2005年
,本文編號:20698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06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