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徐顯秀墓室壁畫及空氣真菌多樣性研究
本文選題:地下墓穴 + 壁畫��; 參考:《蘭州大學(xué)》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世界各地廣泛分布著人類各個發(fā)展時期的歷史遺跡,這些遺跡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生物侵蝕(Biodeterioration)是歷史遺跡和考古現(xiàn)場普遍存在的問題。對這些能引起古代壁畫生物侵蝕的有害微生物的多樣性研究已成為文物保護(hù)和修復(f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徐顯秀墓是我國現(xiàn)存的少數(shù)幾個北齊時代文物遺產(chǎn)地點之一,其中完整保存了大面積的墓室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考古價值。然而,自發(fā)現(xiàn)以來,它一直遭受到生物因素(微生物、昆蟲等)和非生物因素(光照、溫度、濕度等)的破壞�?茖W(xué)家們對文物表面的微生物做了大量細(xì)致的研究,真菌是破壞文物的主要微生物,但人們對損害徐顯秀墓室壁畫的微生物報道甚少。所以本文從微生物學(xué)的角度出發(fā),針對徐顯秀墓室壁畫和空氣真菌的多樣性及分布特征進(jìn)行研究,以期為壁畫保護(hù)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xué)依據(jù)。 本文結(jié)合傳統(tǒng)培養(yǎng)技術(shù)和基于18S rRNA的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手段,對徐顯秀墓室空氣樣品、壁畫表面樣品和壁畫基質(zhì)樣品進(jìn)行可培養(yǎng)真菌的分離鑒定。同時對可培養(yǎng)真菌的多樣性、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環(huán)境因子)進(jìn)行分析。對于分離獲得的菌株,我們測定了其降解壁畫基質(zhì)(碳酸鈣)的能力,以便進(jìn)一步探討真菌對壁畫的危害機(jī)制。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 (1)空氣樣品、壁畫表面樣品和壁畫基質(zhì)樣品中可培養(yǎng)真菌的優(yōu)勢菌種屬均為Penicillium sp.、Cladosporium sp.和Alternar sp.。這3個屬的濃度總和分別占這三個樣品中可培養(yǎng)真菌總濃度的86.35%、88.67%和68.46%。其他真菌多樣性包括Neurospora sp..Epicoccum sp..Aspergillus sp.等14個屬。 (2)空氣樣品中的可培養(yǎng)真菌多樣性完全包含了壁畫表面樣品中的可培養(yǎng)真菌多樣性,而壁畫基質(zhì)樣品中的真菌多樣性則與空氣樣品和壁畫表面樣品存在很大差異,壁畫基質(zhì)樣品特有Phoma sp.(2.45士1.41%).Myrothecium sp.(0.15%士0.01%).Exophiala sp.(0.60士0.50%)和Chalastospora sp.(1.5583士0.01%)4個屬,它們總共只占壁畫基質(zhì)樣品可培養(yǎng)真菌總濃度的4.77%。 (3)不同樣品中可培養(yǎng)真菌多樣性與環(huán)境參數(shù)間的RDA分析顯示,影響空氣真菌多樣性的主要環(huán)境參數(shù)是相對濕度、溫度和深度,而影響壁畫真菌多樣性的參數(shù)只有顏料。不同地點的空氣樣品和不同顏色的壁畫樣品均聚集在不同位置,呈現(xiàn)較好的梯度排序,各個樣品的平行間可重復(fù)性好、相似性高。 (4)真菌降解壁畫基質(zhì)的實驗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能降解壁畫的基質(zhì)—碳酸鈣,只有Penicillium sp.、Cladosporium sp., Myrothecium sp.、Neurosporasp.和Aureobasidium sp.五個屬的真菌在培養(yǎng)時間內(nèi)能觀察到清晰地透明圈。不同屬的真菌對CaCO3的降解能力也不同,三個優(yōu)勢種屬之中的Penicillium sp.和Cladosporium sp.表現(xiàn)出較高的降解能力,能夠快速降解培養(yǎng)基中的CaCO3,并且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降解的效果更加明顯。 以上研究結(jié)果表明分離鑒定得到的這些真菌具有破壞墓室壁畫的潛力,它們的生長狀況受到墓室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因此,鑒于對徐顯秀墓室壁畫的保護(hù)勢在必行,我們建議嚴(yán)格控制墓室中的環(huán)境條件(溫度、濕度),減少外界環(huán)境(通風(fēng)、參觀等)對墓室環(huán)境的影響,并且空氣微生物監(jiān)測應(yīng)該納入文化遺產(chǎn)地預(yù)防性保護(hù)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了北齊徐顯秀墓室壁畫及空氣樣品中可培養(yǎng)真菌的多樣性及其分布特征,同時對這些真菌破壞壁畫的能力做了初步評估,對徐顯秀墓室壁畫的保護(hù)具有科學(xué)參考價值,能夠為文物保護(hù)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dǎo)和科學(xué)依據(jù)。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ll paintings and air fungi in the tomb of Xu Xianxiu , which is one of the few cultural relics in the historical site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 which has been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
In this paper ,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isolates were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echnique and the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18s rRNA , and the diversity ,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 environmental factors ) of the fungi were analyzed . For the isolated strains , we determined the ability of the fungi to degrade the mural matrix ( calcium carbonate ) , so as to further study the harm mechanism of fungi to the mural .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 1 )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fungi were Penicillium sp . , Cladosporium sp . and Alternar sp .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three genera accounted for 86.35 % , 88.67 % and 68.46 % of the total fungi concentration in these three samples . Other fungal diversity included Neurospora sp . occum sp.Asper Aspergillus sp . , et al . , 14 genera .
( 2 ) The diversity of the fungi in the air sample completely contained the diversity of fungi in the surface samples of the frescoes , while the fungal diversity in the sample of the fresco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air samples and the surface samples of the frescoes , and Phoma sp . ( 2.45 + 1 . 41 % )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ample of the mural matrix . Myrothobacterium sp . ( 0.15 % + 0.01 % ) . Exophiala sp . ( 0.60 + 0.50 % ) and Chaldaspora sp . ( 1.5583 + 0.01 % ) were 4 genera , which accounted for only 4.77 % of the total fungal total concentration .
( 3 ) The analysis of RDA between fungi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samples showed that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air fungi were relative humidity , temperature and depth , and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mural fungi were only pigments .
( 4 ) The experiment of fungal degradation of the substrate showed that not all fungi could degrade the substrate - calcium carbonate of the frescoes . Only Penicillium sp . , Cladosporium sp . , Myrothobacterium sp . , Neurospora sp . and aureobasidium sp . The fungi of different genera have different degradation ability to CaCO3 , Penicillium sp . and Cladosporium sp . in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show higher degradation ability , can rapidly degrade CaCO3 in the culture medium , and the effect of degradation is more obvious as the culture time is prolong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fungi have the potential to destroy the wall paintings of the burial chamber , and their growth condi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burial chamber . Therefore , in view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all paintings in the tomb , we suggest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 temperature , humidity ) in the burial chamber , reduc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 ventilation , visiting , etc . ) , and then carrying ou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n the ability of these fungi to destroy the frescoes ,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workers .
【學(xué)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879.41;Q938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麗雯;山西古代壁畫淺論[J];山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02期
2 奧云;;真菌講述古埃及秘事[J];大科技(科學(xué)之謎);2011年11期
3 從容;寫意人物畫的濫觴[J];學(xué)會;1990年01期
4 ;葡萄酒趣談之一——淵源篇[J];科學(xué)世界;1999年09期
5 趙曉玲;程斌;高繼明;;唐代女子“發(fā)”“飾”探究[J];科技信息(學(xué)術(shù)研究);2007年08期
6 王麗;;高句麗壁畫之尚肉食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7 李莉;;社科文摘[J];百科知識;2008年06期
8 張利群;;談?wù)劰爬蠋r彩畫的今日復(fù)新[J];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9 王文強;;論壁畫家喻戶曉的內(nèi)在風(fēng)韻——走近壁畫[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10 任玉蓉;;裝飾人物造型漫談[J];科技信息(學(xué)術(shù)研究);2007年3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玉冬;;元代墓室裝飾的“藝術(shù)化”與中國古代墓室壁畫的衰落[A];“特殊與一般——美術(shù)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shù)史學(xué)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練春海;;西漢長安墓室壁畫研究綜論[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淑琴;;對壁畫保護(hù)修復(fù)采用不同方法之效果比較[A];文物保護(hù)與修復(fù)紀(jì)實——第八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hù)(化學(xué))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楊孝鴻;;從西漢的升天到東漢的升仙——圖式的轉(zhuǎn)換和觀念敘述的更迭[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程義;;20世紀(jì)關(guān)中唐代墓葬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6 張艷秋;曹鐵紅;;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二號壁畫墓詩文賞析[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xué)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xì)v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黃明蘭;;再論魏晉清談玄風(fēng)中產(chǎn)生的名流雅器——麈尾——從洛陽曹魏墓室壁畫《麈尾圖》說起[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8 王青煜;;契丹傳統(tǒng)袍服及遼朝樂舞人物服飾淺探[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xué)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xì)v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陳康;;墓室壁畫“散樂圖”[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C];2004年
10 范小平;;四川崖墓石刻人像造型藝術(shù)研究[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玉平;墓室壁畫:有錢鬼的視覺盛宴[N];華興時報;2010年
2 艾斐;靈筆妙濡繪乾坤[N];山西日報;2002年
3 李力;唐代墓室壁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4 張小琴;色彩明艷 技法精美[N];中國人口報;2000年
5 李力;宋遼以后墓室壁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6 本報記者 趙丹;揭開遼代古墓壁畫的神秘面紗[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7 閻安;古墓丹青[N];美術(shù)報;2005年
8 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 鄧惠伯;朝鮮美術(shù)的高峰[N];美術(shù)報;2009年
9 王艷明;甘肅“地下畫廊”獲重要發(fā)現(xiàn)[N];西部時報;2008年
10 郭青;西安南郊發(fā)掘出3座隋唐壁畫墓[N];陜西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以墨;五代墓葬美術(shù)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09年
2 徐濤;唐宋之際“吳家樣”傳承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09年
3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4 烏力吉;遼代墓葬藝術(shù)中的捺缽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06年
5 金賢淑;古代中韓設(shè)色人物畫及其比較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2008年
6 仇春霞;西域繪畫東傳及本土化[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2年
7 周晉;寫照傳神—晉唐肖像畫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2007年
8 王江鵬;魏晉南北朝墓葬人物圖像與藝術(shù)轉(zhuǎn)型[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2年
9 程旭;唐墓壁畫中周邊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關(guān)系[D];蘭州大學(xué);2012年
10 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學(xué);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馬丹丹;唐代墓室壁畫禽鳥圖像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2 張明星;解讀遼契丹墓室壁畫[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3 劉佳;北齊墓室壁畫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3年
4 唐迪;元代蒙漢民族墓室壁畫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3年
5 張正;唐代貴族仕女服裝之初探[D];北京服裝學(xué)院;2013年
6 鄭開法;中原漢唐墓室壁畫對集安高句麗墓室壁畫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3年
7 閆曉英;山西長治地區(qū)金代墓室壁畫研究[D];山西大學(xué);2013年
8 劉明;集安高句麗墓室壁畫題材研究[D];渤海大學(xué);2012年
9 劉濤;河南宋代墓室壁畫吉祥寓意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3年
10 牛加明;宋代墓室壁畫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xué);2004年
,本文編號:20304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030486.html